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摘要】: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被评者最先获得的印象,影响人们对同一人或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评价中,首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正确评价。

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程序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育评价过程就是评价者与被评者的心理交融过程。在这里,既有评价者与被评者的互动过程,又有评价者或被评者自身内部的活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诸心理因素的和谐运动,是保证教育评价可靠、准确并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提高教育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在评价组织工作中,除了做好评价程序中各阶段的常规工作外,还必须做好评价者和被评者在评价程序各阶段中的心理调控

(一)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调控

在教育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是评价者。评价者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倾向明显地影响着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其消极因素不仅直接造成评价的偏差,而且对被评者的心理状态也带来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评价者心理的调控是评价心理调控的主要对象。为此,我们首先研究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影响评价准确性的心理特点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消除评价误差干扰的对策。

1.评价者可能产生的心理状态

(1)角色心理

角色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担负着一定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育评价中,这种心理往往使评价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专门知识技能,自己的品质、爱好和特长去要求被评者。如果评价者的要求与评价指标相一致,就能对评价起积极的作用;如果超过评价指标的要求,那就必然影响到评价的客观性。如在设计评价方案时,评价人员容易从各自的职业、兴趣、特长出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最明显的是专家往往偏重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而实际工作者则倾向于方案的可行性。

(2)晕轮心理

晕轮心理是指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心理被又称为光环效应,它使评价者受先入为主印象的影响,干扰对被评对象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评价标准的客观掌握。这种心理反映在教育评价中,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由于被评者的整体印象,干扰了对被评者具体方面的了解。被评者平时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在评价者头脑中形成较深印象,评价时掩盖了对具体要素的认识,以整体的印象取代了局部。二是被评者某方面的特征被迁移到其他方面,影响对这些要素的深入了解。例如,学生的仪表、态度、家庭状况等,常常使评价者产生好感或恶感,产生干扰而影响教师对其其他方面的评价。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被评者最先获得的印象,影响人们对同一人或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有“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故也称第一印象效应。在教育评价中,首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正确评价。例如,教师给学生改试卷或作业,两个学生做对的题和做错的题数目相等,其中一个学生开头做对的题目较多,教师有了较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影响总的评分偏高;另一个学生开头做错的题目较多,教师有了较差的第一印象,可能影响总的评分偏低。有时候,一个开始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能因首因效应而看不到他的退步;一个开始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能因首因效应而看不见他的点滴进步。首因是个强刺激,但最先出现的事物未必是主要的、本质的,甚至有时还有种种假象,这是评价者在评价初期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4)从众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评价者受团体中多数人的意见的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现象。分析其心理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或缺乏自信,对多数人无条件信任和依赖,从而处处遵从集体意见;或在评价集体中的相对地位较低,发表意见则尽量向众人靠拢,不愿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或喜欢参照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态度,做出彼此接近或相同的评价;或出于对群体内部融洽关系的考虑,表现出一定的从众行为等。他们都是在集体意见和舆论的压力下,自愿或不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从众行为,应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其正确的可能性是较大的,因此,在评价时,认真考虑这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分析思考,确认自己的观点不合理时,及时放弃自己的意见,对于迅速做出正确结论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凡事不经过自己的思索,只听别人的意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者明知他人的评价有偏差,也不提出异议,不进行认真讨论,这些做法不利于评价的正常开展,容易给评价造成偏差,是应该克服的。

(5)成见心理

成见心理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既有的某种看法或态度影响到对评价对象做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牵制评价者的注意和认知,使其在固有看法的制约下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认定为真;不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则抱怀疑态度,甚至认定为假。二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时,从成见出发,解释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做出价值判断,对与自己成见相悖的一概加以排斥。不论是对被评价者的好感成见,还是对被评者的恶感成见,都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均不利于评价的客观性。

(6)类群心理

类群心理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由于同类型、同专业、同地区等群属关系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的一种心理现象。类群关系可能因亲疏、利害关系,造成对亲者宽,对疏者严,或因避嫌而“严亲”“宽疏”;对比自己“强”的可能因嫉妒而有意压低其评价结果,或对比自己“弱”的可能产生同情心而有意降低要求等弊端。类群心理如果严重失控,可能造成评价活动走样,评价结论变质。

2.对评价者的心理调控

为了防止因评价者心理因素而造成的种种评价误差,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从评价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可以考虑对评价人员采取以下调控方法。

(1)软调控

软调控,是指通过考核选拔高素质的评价人员,加强评价技能培训,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从而实现对评价人员心理调控的方法。实行软调控首先要把好评价人员的考核选择关。评价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高尚,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不谋私利,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评价工作。在业务上,评价人员除应了解被评人员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评价知识和工作中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在评价人员群体内部结构上,还要注意包括各方面的代表,要有顺利开展评价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人员,并要注意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评价人员。其次,要开展对评价人员的培训。一是要对评价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保密约定以及公正、公平、公道等原则的教育。二是要对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技能、方法的培训。包括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标准,评价程序,评价的组织方法,有关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使用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评价结果解释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对评价的再评价的方法等。

(2)硬调控

硬调控,是指采取必要的纪律、制度约束和采取必要的惩罚手段,从而实现对其心理行为的调控。实行硬调控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制定统一的操作方法。例如,制定共同的取样方法、共同的记录格式、共同的记分方法等,以避免由于心理压力、外部干扰、取样不公、自然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偏差和不公平。

加强管理与监督,按照既定的程序实施评价。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加强监督环节,保证信息通畅,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改正,以克服各种消极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要加强评价过程的组织领导,评价的组织人员,要准确把握心理动态,适时排除影响评价客观性的各种心理障碍;要注意审核验收,做好评价的再评价,提高评价人员的重视程度,自觉进行自我调控;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价质量。

对于那些评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不好,又不愿改进的评价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更换;对于那些故意扰乱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人员,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二)被评者在评价程序中的心理状态与调控

在教育评价中,被评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表现直接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评价的功能必须通过被评者得以体现并产生效用。因此,应该深入研究被评者的心理状态与活动规律,对干扰评价活动的心理现象进行有效调控,以求减少有关因素的消极影响,提高评价效益。(www.chuimin.cn)

1.被评者的心理状态

第一种:自卫心理。

自卫心理是指被评者在被他人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为保护自己内心免遭外界干扰,力图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心理倾向。自卫心理一般表现为:其一,反抗。当听到涉及自身缺点的评价就心情压抑,企图否认这些缺点,甚至愤慨不平。其二,开脱。如编造理由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以减轻内疚,文过饰非以维护自尊,甚至弄虚作假制造假象等。其三,回避。如避短扬长,避重就轻,避主观内因推客观外因,甚至借故请假出差脱离评价现场等。这是一种预感评价结论对自己不利而采取的本能行为。其四,掩盖。如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

第二种:逢迎心理。

逢迎心理是指被评者在不正确的思想支配下,为了获得不合实际的好结论而表现出来的反常的积极配合的心理状态。他们把评价活动视为沽名钓誉的有利时机,极力想通过评价捞取好处。为此,被评者一反常态,对评价者过分殷勤,接待上规格高,环境布置上气氛浓,语言上曲意逢迎,投其所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假象。逢迎心理容易使评价者受到情绪感染,发生移情作用,心境上染上愉悦、理解、同情的色彩,从而被诱导做出偏向性的肯定评价结论。

第三种: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是指被评者不乐意接受评价而表现出随意应付的不正常的评价心理。应付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自我评价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评价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日程安排计划不周,时受冲击;评价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滥竽充数;对评价者所提要求,推三阻四,拖拉搪塞,等等。在应付心理支配下的评价活动是不可能搞好的。

第四种:攀比心理。

在评价结论反馈过程中,有些被评者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攀比心理。一般来说,在评价结论反馈时,被评者对以下问题比较敏感:其一,当评价结论有名次时,对名次排列极为敏感;其二,当评价结论具有评价分值时,对综合分值、分项分值以及某些关键指标的得分非常敏感;其三,当评价结论为定性判断时,对评价用词高度敏感;其四,对一些涉及实用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关键因素(如人物的素质、能力、绩效,事物的功能、效果、效益)的分析用词很敏感;其五,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教育特色、改革做法以及新鲜的尝试得到承认和重视的程度相当敏感。攀比心理容易使被评者过多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几个被评对象之间的对比上,如比得分、比名次、比评语等。尤其在评价结论与自己的期望值不一致时,会对评分和评语斤斤计较,挑剔评价过程中的枝节缺点、问题和某些不可避免的失误,甚至怀疑评价的公正性,否定评价的作用。

第五种:焦虑心理。

由于被评者对评价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或者对以往的某些评价有过痛苦的体验,担心评价会影响自己的名誉、利益或前途,从而导致被评者因过度紧张而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出现评价中的焦虑现象。焦虑心理常表现为:有的被评者害怕别人说自己“盲目自满”而故意低评自己;有的怕评价者压低自己的成绩,而有意把自己评高;有的怕自评与他评意见不一致,不敢明确表态,而采取模棱两可的评价。这种焦虑心理必然影响对自己的准确评价。

2.对被评者心理的调控

被评者在评价过程中发生的心理行为是由对评价的认识和评价活动引起的,其心理内容集中地表现为怎样对待评价的问题。因此,对被评者心理的调控,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控制评价的方式与活动。

第一,客观方面的调控。

在评价程序中,对被评者的心理调控,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首先要做好宣传动员,使每一被评者都明确评价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认识到评价活动对被评者的积极作用。其次,注重评价过程中的思想工作。要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在被评者对某一评价人员抱有成见时,应针对症结所在进行疏导,解决具体问题。如果被评者对评价方案某些内容和方式有疑义时,就应根据情况做必要的解释。最后,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反馈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启发被评者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向被评者做一分为二的定性解释。

第二,主观方面的调控。

主观方面的调控主要是指评价对象应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使其适应教育评价的需要。主观方面的调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自我认识调控。评价对象应不断提高自己对评价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对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意义的理解;把自己的认识提高到现代评价理论的高度看问题,不要一概否定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评价意见。

其二,自我情绪调控。评价对象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评价结果好时高兴,但不骄傲;受到不公平的评价时,要坚决地提出意见,但不大吵大闹;看到别人评价成绩比自己好时,应替别人高兴,而不嫉妒;看到别人评价成绩不如自己时,更不幸灾乐祸,沾沾自喜。

其三,自我行动调控。评价对象要以实际行动配合评价工作,为评价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参与评价活动,遇有与评价意见不一致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分歧的原因,不夸大评价者的责任,不回避自己的问题。

【注释】

[1]赵勇.教育评价的几大问题及发展方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4):1-14.

[2]曾文婕,赖静.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发展图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458-462.

[3]赵勇.教育评价的几大问题及发展方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4):1-14.

[4]张蓝.教育评价育人功能的缺失与回归[J].林区教学,2021(7):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