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智慧校园的轮廓:探究互联网+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智慧校园的轮廓:探究互联网+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作为“互联网+”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智慧校园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学习、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家校互通的学习社区、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互联网+校园”模式已展现了崭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将进一步有效推动新一轮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1.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

智慧校园(Smart Campus)指的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普适计算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作为智慧化载体,将校园环境中所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作为“互联网+”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智慧校园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校园信息化是指在校园内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以信息的观点对校园进行信息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伴随着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历经了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知识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问题,更多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跨越时间地域的沟通与协作。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要求落实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思想,教育信息化正面临政策性和历史性的双重发展机遇。目前,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学习、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家校互通的学习社区、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互联网+校园”模式已展现了崭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必将进一步有效推动新一轮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智慧校园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的多重属性,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与教育深度整合、网络与信息化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其主要内涵和特征如图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1.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实现校园有线网、无线网、传感网、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和多种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www.chuimin.cn)

2.环境全面感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和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学习情景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3.智能的管理决策与综合业务的处理的数据支撑。架构科学合理、低耗高效运转的学校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学校的人、财、物、活动、事件和业务流程进行感知、识别、跟踪、判断、处理、评价与提示指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师生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教学、科研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5.开放共享与智慧学习的环境。灵活配置学校及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及平台,拓展延伸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和空间环境,虚实融合,开放生态,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得以发生。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互动,分享教育经验与智慧,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