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为自己能把高等数学的某些公式应用于经济学研究而高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把数学作为计算工具,而且作为科学的逻辑论证方法。马克思的数学兴趣与其哲学兴趣也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把研究数学作为丰富辩证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其知识之渊博,其思想之精深,其著作之丰厚,可与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思想家相媲美。......
2023-11-23
1978 年1 月徐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由此知道陈景润证明了“1 +2”,而“1 +1”还没证明出来。
请看:任取一个偶数,如8 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即8 =5 +3,再如12 =7 +5。 而任取一个奇数,如17 则可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即17 =13 +2 +2 或17 =11 +3 +3,17 =7 +5 +5,17=7 +7 +3 等;再如31 =17 +13 +1 或31 =23 +5 +3,31 =19 +7 +5 等,亦是三个素数之和。
图3.1.1 哥德巴赫
图3.1.2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发现了上述事实,并于1742 年6 月7 日写信给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L.Euler,1707—1783)提出猜想:①任何一个大于6 的偶数,皆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②任何一个大于9 的奇数,皆可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欧拉是18 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但对数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把整个数学知识应用于物理学研究领域。 欧拉28 岁右目失明,56 岁左目失明,但他凭着超人记忆和精确心算在黑暗中又进行了12 年数学研究。 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800 多页论文。 许多数学分支皆可见到以其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难怪有人说:“若无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可能会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则云:读读欧拉,读读欧拉,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欧拉读了哥德巴赫的来信,并验证了其猜想,但一般证明未果。
图3.1.3 原瑞士法郎上的欧拉
数论命题有一个特点: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的猜想,要证明起来却是很困难。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是对数学家的挑战,它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决的数学难题。 在18 ~19 世纪,数学家对该猜想的证明未做出实质性推进,直到20 世纪才有所突破。
将每个大偶数N 表为A+B,其中A 和B 的素因子(又称质因子、质因数,是指能整除给定正整数的素数)个数分别不超过a 和b,则哥德巴赫猜想可写成“1 +1”。 因自然数有无穷多个难以一一验证,故需要高深数学工具来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最初进展是由“筛法”而得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20 年,挪威数学家证得“9 +9”。 虽然这离“1 +1”差很远,但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因为自1742 年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关于“9 +9”的证明,实际上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
1924 年,德国数学家证得“7 +7”。
1932 年,英国数学家证得“6 +6”。
1937 年,意大利数学家先后证明了“5 +7”,“4 +9”,“3+15”和“2 +366”。(www.chuimin.cn)
1938 年,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太勃证得“5 +5”,并于1940年证得“4 +4”。
华罗庚(1910—1985)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数学家,其在1936 ~1938 年赴英留学期间,师从英国数学家哈代(G. H. Hardy,1877—1947)研究数论,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0 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参加讨论班的学生有王元、潘承洞(1934—1997)和陈景润(1933—1996)等。
图3.1.4 我国数学家(左起)杨乐、张广厚、华罗庚和陈景润
首先攻克难关者是初出茅庐的王元。 他融合了赛尔贝格筛选法和布赫夕太勃迭代法,创造出下界筛方法,并于1956 年成功证得“3 +4”。 随后又证得“3 +3”、“2 +3”,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潘承洞也毫不示弱,于1962 年证明了“1 +5”;1963 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 +4”。
1965 年,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太勃和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数学家朋比利证得“1 +3”。
从“9 +9”到“1 +3”,每一步都非常艰难,每前进一步数学家都需要付出非常之努力。 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陈景润更是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 年陈景润对筛法作了重要改进,仅用一支笔和大量草稿纸攻克了“1 +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研究结论被称为“陈氏定理”。 从“9 +9”到“1 +2”用了46 年,虽然目前距哥德巴赫猜想“1 +1”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是最难的一步,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仍无人超越,故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愈来愈显得神奇。
法国数学家赞道,陈景润所做每项工作,都好似在喜马拉雅山峰巅上行走,异常危险,但一旦成功,必定影响后世。
图3.1.5 陈景润
陈景润的成功源于其对数学的酷爱和情有独钟,其惊人毅力是完成数学研究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 陈景润的杰出数学成就得到广泛赞誉,不仅仅是因为“陈氏定理”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以陈景润为代表的中国数学家表现出了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鼓舞和激励有志青年为使中国成为21 世纪世界数学强国而奋斗!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 +1”正熠熠发光,引导着人们艰难的数学征程。 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摘下这颗明珠。
有关数海拾贝: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的文章
马克思曾为自己能把高等数学的某些公式应用于经济学研究而高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把数学作为计算工具,而且作为科学的逻辑论证方法。马克思的数学兴趣与其哲学兴趣也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把研究数学作为丰富辩证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其知识之渊博,其思想之精深,其著作之丰厚,可与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思想家相媲美。......
2023-11-23
古埃及人用割补近似法求平方根。古埃及人的基本思路是,先构造一个矩形,再把矩形割补成一个馨折形。图3.7.1古埃及人切割矩形使之接近正方形图3.7.2古埃及人把矩形化为馨折形在需要平方根时,古埃及人总是把问题改动一下,使得其正好能得出平方根,但如上所述,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平方根都是整数。可以推测,古埃及人有一张足够大的平方数表,而将该表反过来查就可得到平方根。......
2023-11-23
为此,我们也可以假设每人每天割草面积为1,则有关系式托尔斯泰没有设定未知数求解,而是应用构图法求解,构思巧妙,解法简捷,是“割草问题”最为简捷的解法,几乎不用动笔即可解之。......
2023-11-23
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期间,陆家羲阅读了孙泽瀛的《数学方法趣引》,所介绍的“柯克曼女生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强烈地吸引了他,此后这两个组合设计问题再也没有同他的生活分离。该文于1966 年2 月被退稿。从1961 年到1983 年,陆家羲共撰写了20 余篇研究论文,除6 篇于他去世前后发表在美国《组合论杂志》上,其余均向国内刊物投稿,结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2023-11-23
中国古代音乐创作中也应用了数学。所谓“生于度量”,即音律的确定需要数学。在中国最早利用数学制订出十二平均律的是明朝朱载堉。图3.20.1朱载堉纪念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精确规定了八度的比例,并把八度分成12 个半音,使相邻两个半音的频率比是常数。即2b=bq12q=1221.059463据十二平均律,各音级频率构成指数函数。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
2023-11-23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从1900 年起连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之罪恶。对数学颇有研究的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里叙述了一道趣味数学题:某人乘坐5 条狗拉的雪橇从斯卡洛维伊赶回营地。故到达营地的时间迟了2 昼夜。小说未给出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故意留给读者思考。该问题条件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不少读者最初可能抓不住解题的关键。故只要求出全速行进速度,问题就解决了。......
2023-11-23
据传,某日毕达哥拉斯经过一家铁匠铺,被富有节奏的打铁声所吸引,于是便走进铺子,细心观察,发现音响是否和谐与发声体体积的比例有关。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世界就是数之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赋予每个数字特定的含义。毕达哥拉斯音阶为:在毕达哥拉斯看来,音乐最能对生活方式起到净化作用。......
2023-11-23
1861 年与徐寿同往安庆曾国藩军中,佐理洋务新政。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合奏设立江南制造局于上海,华蘅芳即往上海筹备设局事宜。该书虽“印行无几,流布甚稀”,但打开了概率论进入中国之门。这已接近今日对概率论的理解。《决疑数学》的印刷和流传,对概率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清末和民初时期,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概率论书籍,《决疑数学》曾被作为学校的教科书。......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