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大观》则更像是一台小型的电视晚会,主要以轻松愉快的喜剧小品为主;90年代末,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领衔者不再是央视,而是后来被称为电视湘军的湖南卫视。湖南卫视在1997年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标杆。(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具体形态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具体形态既有与其他国家共有的“真人秀”、“明星游戏”节目,也有“戏曲”这种我国独有的文艺形式。......
2023-11-23
在国外,电视相亲节目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韩国的《情书》等都是此类节目中较有影响力的。在中国,从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到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再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此二十余年里,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家经济的大发展,社会思潮的大变迁以及媒体功能和电视人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使节目的形式内容不断丰富创新,节目的实质则从原先的服务大众发展为如今的娱乐大众。
(一)中国电视相亲栏目的发展历程
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办了一档节目《电视红娘》,它是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鼻祖。然而当时国家的政策体制和整体的社会思潮都直接制约着《电视红娘》的发展。在《电视红娘》两三个月的宣传期中根本无人问津,传统的婚恋价值观使人们无法开放到将自己的婚姻大事通过电视荧屏公告于天下。80年代的电视相亲节目完全履行电视相亲的职责,节目的本质是百分百服务于大众,形式相对单一。
1997年,香港凤凰卫视《非常男女》以超前的娱乐化攻势和对爱情两性深度的探讨,让内地观众第一次见识到爱情和婚姻大事还可以用如此直接且充满趣味的方式进行。在强烈的新鲜感的刺激下,1998年,上海卫视《相约星期六》率先崭露头角,随后相亲节目第二波高潮的代表《玫瑰之约》也适时而生。粗略统计,国内省级电视台先后开过30多档婚恋节目。这一时期,电视相亲以一种集谈话与娱乐为一体、娱乐与服务相互兼容的新型节目形式出现在荧屏上。这种繁荣得益于社会思潮的解放,中国老百姓原先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已经开始释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2009年底,湖南卫视引进英国Fremantle Media公司《take me out》的节目模式,将全新打造的电视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搬上荧屏;之后,江苏卫视2010年1月以三期连续播出的形式高调推出《非诚勿扰》。此阶段电视相亲节目不论在收视率还是在节目数量上都是以往无法相比的。在收视率、市场效益的诱惑下,全国各省市甚至县级电视台都竞相模仿。此时的电视媒介已经把节目的娱乐性奉为至高,一切以收视率为中心。
(二)中国电视相亲栏目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中国电视相亲节目20余年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节目的娱乐性逐步显现。电视相亲栏目娱乐性的逐步加强源于电视媒体自身的娱乐功能。“电视媒体最主要的三个功能就是娱乐、信息传播和服务功能,娱乐是电视适合的传播形式”,[15]根据谢耕耘和王彩萍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综艺大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台收视率贡献的主流力量。2000年至2002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曾遭遇了整体的“降温”,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总体收视份额开始回升,尤其是2004年,娱乐节目在全国76个城市所有频道的人均收视时间为3 707分钟,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达到6.7%,为近几年来最高。如今娱乐当道的电视相亲节目正是遵循电视娱乐功能不断发展增强这一特性下的产物,以前所未有的娱乐形式与内容刺激满足着人们的视听需求。
第二,节目形式逐步创新。在舞台效果上,上世纪80年代的相亲节目舞台设计简单粗糙,90年代的相亲节目,《玫瑰之约》舞台设计更精细,六男六女现场进行互动,才艺展示的环节为舞台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今的相亲节目则利用各种元素烘托舞台效果,发挥极致以此刺激观众的视听。以《非诚勿扰》为例,舞台的色调采用冷艳的红蓝色系,营造出了一种前卫的视觉效果。在嘉宾主持人的设置上,《电视红娘》的嘉宾单一,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只是一问一答,到《玫瑰之约》时,选择的嘉宾不再限制于单身的年轻男女,后期还针对再婚的老年人和离异人士制作了系列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也开始有互动,节目更幽默风趣。而在《非诚勿扰》中,嘉宾的选择遵循差异化的原则。女嘉宾有年龄跨度,职业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作为知名新闻评论主持人出身的孟非,谈吐理性慎重,又十分幽默。在节目的流程安排上,《电视红娘》只是让嘉宾在镜头前背诵身份介绍、家庭背景。《玫瑰之约》的节目流程开始变得丰富,有四个环节,还会穿插嘉宾才艺展示。《非诚勿扰》整个节目过程则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三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多分钟一个中高潮,结尾一个大高潮,观众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窥视到各种情感故事。独特的流程设计犹如系列剧,每期都在演绎着充满着悬念与冲突戏剧化的情感故事。(www.chuimin.cn)
第三,节目传播效果不断增强。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不够,《电视红娘》在三个月的宣传期中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即使在顺利录制后,也基本是男性。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思想相对开放,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化的元素满足了人们休闲之余轻松愉悦的需求,相亲节目中提供的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21世纪是一个经济空前发展,社会道德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在巨大的生活压力、狭窄的社交圈下,“剩男剩女”规模空前扩大,电视相亲节目的复出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以上提到的心绪转换、改善人际关系、自我情感确认的需求,如今的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电视+互联网+其他媒体”的整合传播效应,互联网、各种媒体让观众得以自由发表观点,激发很多话题和舆论,满足了他们参与互动的欲望,使这波相亲热取得了空前的传播效果。
(三)中国电视相亲栏目的发展方向
《非诚勿扰》备受人们的关注,高收视率的诱惑也让各大电视台竞相模仿。然而,严重的同质化、低俗炒作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电视相亲栏目的发展应加强以下环节:
首先,提升节目的创新能力。针对我国电视相亲出现的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电视人应当充分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制播一体的电视体制使得节目制作效率低下、成本高、眼界狭窄、思想僵化。我们应不断发展完善各类节目制作机构,激发他们创意的思维,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和传播效果,同时在实践中尝试委托制作、合作制作、招标制作、市场交易等新型制播模式,引进竞争机制,让节目市场走向全社会,使节目的内容、形式及来源更加多元。同时应当加大电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适应高科技传播手段的人才,提高电视人的制作理念和实践水平,坚持“观众和客户至上”的心态,以不断创新的节目内容满足顾客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本土的社会资源,大力挖掘有用素材,寻求大众传播领域的新突破,将大众细分研究,避免同质化。
其次,加强媒体责任意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拖尼施瓦茨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说“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犹如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同一的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它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6]作为传播媒介道德价值观的电视人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内涵,担负起社会责任。在我国电视相亲栏目的发展史中,《相约星期六》就是在坚守电视人的责任的理念下,把握人性、时代的需求,把握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美好的愿望,以坚守社会主流价值,坚持正确导向的宗旨为己任,引导人们相信爱情,相信真爱,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弘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相约星期六》的生命力持续了13年,为社会大众引导积极的价值观,它13年的生命力很值得如今的媒体学习,电视媒体在强调和突出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不应违背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应当挖掘出积极的素材,做好舆论导向,引导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提高节目传播的正面效应。
最后,准确定位节目性质。节目的定位不清、观众的错误接收,是因为中国观众的观看心理不同于西方观众的心理,西方观众在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时能够清晰明确地认识到电视节目的性质,只是单纯作为自己闲暇之余的娱乐消费品,而中国观众在观看此类节目时,往往存在对节目娱乐性认识不清的误区。所以,作为电视人,应当针对国人的心理,明确定位节目。娱乐性节目就应当在真实的原则下大胆充分娱乐,展示社会各个角落潜伏的但真实存在的问题,在主持人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下让大众积极参与探讨,让大众百分百娱乐消遣,同时在娱乐中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服务性节目就应当完全秉着服务的宗旨,切实为社会大众的利益考虑,满足大众的需求,这样,社会大众就不会再因为“误读”而引发各种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中国电视相亲栏目的认识,应从宏观社会思潮的变化、电视媒体自身功能、电视人制作理念的转变等多角度展开。我们应理性对待现阶段红火一时的相亲节目,不应当一味追求高收视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而应担负起媒介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创造性,满足观众不断改变的审美需求和不同的情感需求。
有关中国电视节目的形态演变的文章
《综艺大观》则更像是一台小型的电视晚会,主要以轻松愉快的喜剧小品为主;90年代末,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领衔者不再是央视,而是后来被称为电视湘军的湖南卫视。湖南卫视在1997年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标杆。(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具体形态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具体形态既有与其他国家共有的“真人秀”、“明星游戏”节目,也有“戏曲”这种我国独有的文艺形式。......
2023-11-23
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政治密不可分。伴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转变,电视事业也在逐步恢复。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同一天,西藏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此时,全国每一个省都成立了省级电视台,初步形成了以中央台为中心的全国性的电视传播网络,我国的电视事业基本成型。......
2023-11-23
草创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单一,节目来源主要依赖电影、戏剧等行业,电视自办栏目以及电视剧数量较少。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从1958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前,是中国电视节目的起步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到1978年是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时期,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与恢复的阶段。......
2023-11-23
客观上来说,我国电视产业在2010年之后的繁荣与“模式引进”存在密切联系。“模式引进”方式对我国电视节目生产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首先,“模式引进”方式在短时间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电视节目的形态,加快了我国电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最后,“模式引进”促进了我国电视行业“制播分离”及其他先进产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一种电视节目模式的经济收益扩展到最大化。......
2023-11-23
尽管在后起之秀电视真人秀面前,这种明星游戏节目的辉煌也已不在,但《快乐大本营》这档已经20岁的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的超龄节目却依然保持着持久的影响力,其中的奥秘何在?或许以这档最典型、最成功的明星游戏节目为典例,才是我们解读电视明星游戏节目特征最佳的角度。由于平民选秀热潮的退却,《快乐大本营》也适时的调整了节目策略。由之前普通人做嘉宾的模式重新恢复为明星游戏节目。......
2023-11-23
以《实话实说》的开播为标志,从1996年到2002年是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诞生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崭新的形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迅速地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追捧。“谈话”的独特性质决定了电视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2023-11-23
电视节目的“类型”与“形态”辨别问题是节目学研究最基础的命题。上述这两部专著尽管书名分别冠以“类型”和“形态”,实际所叙本体却是相同的。其余涉及“类型”或“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大多存在着类似情况。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在讨论电视节目形态问题之前,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与电视亲缘关系最为紧密的当属类型电影的研究。中外电视研究中对“类型”的关注各有侧重。......
2023-11-23
而实际上,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节目形式上的杂志化,更从制作理念上汲取了杂志媒体的传播特征。但我国第一档真正意义上引发观众关注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是1994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东方时空》。改版后的《东方时空》进一步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其求新求变的核心理念是节目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