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京零距离:中国电视新闻创新模式

南京零距离:中国电视新闻创新模式

【摘要】:《南京零距离》的主创人员在策划这档新闻节目之时,已有明确的定位,要追求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模式。事实上,在《南京零距离》的新闻题材中,并不只有惯例中社会新闻常见的凡人琐事,也有很多“大”题材和“大”策划。《南京零距离》开创的民生新闻报道观念,其实正是对新闻价值最基本含义的准确诠释。《南京零距离》的品牌意识贯穿在栏目

新千年之初,代表中国电视新闻最高制作水平的央视,已经将《东方时空》从2.5小时的节目时长缩减为40分钟。中国新闻节目经过90年代开始的迅速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各个类别和风格的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制作体系,但从新闻节目的创新和拓展方面看,似乎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在晚间6点50到7点50档推出了长度达1小时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这样的时长和播出时间在当时全国的新闻栏目中显得十分特殊,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疑惑。首先,地方台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观众会有耐心看完吗?其次,这个时间与央视《新闻联播》的播出时段有重合,地方台的新闻制作水平能有这样的底气与传统收视赢家《新闻联播》一争高下吗?然而,随着节目的开播,这些疑惑的答案逐渐明晰。这档受众面仅限于江苏全省范围的地方台新闻节目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使一位光头主持人家喻户晓,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示范效应不仅使得南京地区的地方新闻栏目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更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在此之前,新闻节目被各个电视台认为是“必要的痛苦”,即认为新闻节目作为树立媒体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节目类型必须存在,但它同时是不能为电视台带来经济收益的,只花钱不挣钱。而《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改变了学界和业界人士的思维定势,以鲜活的案例证明了新闻也可以盈利。

(一)核心价值——关注民生与立足本土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以宏观视角为主,政治新闻占据新闻传播的最主要地位,大题材、大人物、大事件是电视新闻的主角。不仅央视平台的新闻有这些特质,而且地方新闻也基本是《新闻联播》的地方版,制作理念一脉相承。《南京零距离》的主创人员在策划这档新闻节目之时,已有明确的定位,要追求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模式。于是我们看到这档节目在题材选择上,以贴近市民的“小”事居多,主要的新闻人物也不是领导、明星,而是我们身边既平凡又独特的每一个普通生命。这档扎根南京的栏目,也更多的将镜头对准南京或江苏境内的新鲜事,展示每个观众脚下的这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这类更具贴近性的新闻题材满足了观众想了解身边事、身边人的需求,是对新闻“接近性”原则的真正回应,也因此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除了题材的倾向性,更重要的是栏目在处理新闻素材时的角度与立场。事实上,在《南京零距离》的新闻题材中,并不只有惯例中社会新闻常见的凡人琐事,也有很多“大”题材和“大”策划。如在南京解放53周年纪念时,栏目动用飞艇完成了江苏电视史上第一次空中电视直播,制作了《空中看南京》特别节;2003年春节则播出了16集系列片《四海情牵——天南海北南京人》,这也是当时江苏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巡回世界采访。难能可贵的是,在处理这些“大”题材时,栏目也能找到最生动的切入点,那就是对新闻大事件中的小个体的展示。著名记者范长江对新闻的理解是“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这种理解的关键词在于“广大群众”,可见,新闻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为追求目标。《南京零距离》开创的民生新闻报道观念,其实正是对新闻价值最基本含义的准确诠释。

《南京零距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百姓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展示,报道普通群众最关心、联系最密切的新闻事件,更可贵的是它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或多或少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用一种平民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活,来找寻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状态,并以一个平民的心态来体味每一位报道对象的心灵细节。”[12]

(二)传播方式——开放创新与品牌构建

《南京零距离》的“新”,不仅体现在其价值观和传播内容的创新上,还反映在传播方式的创新上。从最微观的角度来说,栏目在播出时长上的选择,便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南京零距离》之前,一般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类的节目时长在20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而《南京零距离》有意识地采用60分钟的直播形态,不仅是对节目形式的确认,更体现出开放、交流、真实、灵活等理念层面的追求。栏目的主要策划者景志刚认为,“这个60分钟做成一个开放的直播空间,而不仅仅是串联意义上的直播:一方面直播过程中发生的事件都能直接进入节目;另一方面通过电话连线、现场接受观众投诉来构成我们和观众的互动,形成一个空间的开放”[13]。景志刚所说的“开放的直播空间”,从根本上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目与观众“零距离”交流的理念,而从具体做法来看,至少包含了下列内容:

首先,栏目的编排方式更为灵活,突破了以往新闻节目的版块设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随时插播重要新闻、实时新闻的直播。版块化的新闻虽然条目清楚,能让观众各取所需,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即观众在熟悉版块具体时间安排的情况下,往往直奔主题只收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南京零距离》的新闻编排没有明确的规律,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条新闻是什么,这种新鲜感是促使观众完整收看整档栏目,保持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节目设置了观众调查的环节。在每期节目开始,会发布一个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议题,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电话参与这个议题的投票和讨论,节目实时公布议题正反两种观点的投票数,在节目最后,观众可以看到正反方观点的具体票数对比。这种做法很好地吸引了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和关注,在互联网思维还没有真正普及的21世纪初,《南京零距离》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超前的,它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合理的机会,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也有效地聚拢了人气,吸引了观众,维持了高收视率。

再次,节目的主持环节也体现了真正的直播思维。一般的新闻节目主持都会依靠提词器来保障主持人语言的准确。而《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手头只有一个串联单,他的语言体现了思维的灵活、生动,充满人情味,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而非“播”。节目策划者认为只有在直播的环境和压力下,才能体现主持人的个性,激发主持人最真实、最生动的表现。因此,呈现给观众的并不是以往新闻主播对播音稿严丝合缝的播读,而是那个有时会有口误,有时会有停顿,但却最真实、“说人话”,与观众“零距离”交流的光头。(www.chuimin.cn)

此外,栏目十分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成功实现了一档栏目盘活一个频道的经营模式。《南京零距离》的品牌意识贯穿在栏目运作的全过程。在栏目正式开播之前,其已经在南京的一些大型社区悬挂印有“南京零距离 就在你身边”等栏目宣传语的横幅,吸引了广大市民的注意,节目尚未开播,名声却已经被传播开了。一档新闻栏目有如此强烈的广告意识,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在节目正式开播后,栏目广告的形式和平台更为丰富,在街头发放节目单、利用市民出行最常使用的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刊登广告,以及网络、广播等其他媒体的广告等。在节目开播100天、2周年纪念日,全国“十运会”等重要时间节点,栏目都会举行系列活动,租用飞艇打出栏目名称和标识在南京上空盘旋,并制作了大型特别节目《空中看南京》。除了这些特殊时间节点的大型活动,栏目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常规性的与市民互动活动,这些活动强化了栏目贴近民众、心系民生的品牌形象,在密切栏目与群众联系的同时,群众反映的情况,也成为栏目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原江苏二台改版后组建江苏城市频道,长期以来,江苏二台的频道定位模糊,自办栏目能力较差,收视状况不佳。改版后虽然冠以“城市”二字,也有一些新节目开播,但总体而言在《南京零距离》播出之前,这个频道在南京市民及江苏全省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不大。《南京零距离》的栏目定位是城市频道整体定位的典型代表,在其获得成功之后,整个城市频道在节目策划上更为鲜明地体现了“本土”、“民生”、“都市”这样的关键词,在品牌栏目的带动下,整个频道的经营状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

(三)主持风格——民生气质与人际传播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离不开主持人孟非的人格魅力,同样,孟非的家喻户晓也离不开《南京零距离》提供的平台。可以说,正是主持人个人气质与栏目风格的完美契合筑成了这档新闻节目收视率反超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收视神话

在《南京零距离》火爆之后,全国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开播,仅在南京一地就有《标点》等5档民生新闻栏目迅速跟进。这些栏目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但从影响力上来看,能与《南京零距离》比肩的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主持人个人魅力的不可复制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相比之下,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栏目的具体风格等都是较易模仿和学习的,唯有“孟非”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法简单复制的。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孟非的形象和普通话水平都与正儿八经的新闻主播相差甚远。他当过印刷厂的工人,开过小店,当过记者,这些经历以及成长背景使他在看待问题时自然地站在平民立场,加上他机敏的反应力和幽默的语言表达,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把关注点放在了他说了什么,而不是他的普通话是否字正腔圆。栏目能够大胆启用这样一位“非主流”的主持人,体现了节目策划者创新的新闻传播理念和敏感的市场嗅觉。总结而言,孟非的主持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他的言论体现了民生立场与人文关怀。《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播出的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更体现在处理这些题材时的民生视角,而主持人言论则是这种立场的直接体现。节目中曾多次报道过与“养狗”有关的新闻,当一些新闻反映部分市民饲养宠物时损害公共利益,妨碍他人,孟非会对此提出严厉批评。而当另一条新闻反映了一位市民因为怕自家狗的叫声扰民,将狗的声带割除时,孟非则在评论中表达了对弱势群体乃至动物的悲悯。孟非的民生立场既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不失理性,他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传播了正确的“三观”,这是其主持魅力的核心所在。

其次,孟非的形象与语言表达自然、有趣,被观众认为是“南京人的儿子”,充分还原了人际传播的方式,以人格魅力吸引观众。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是最有效的方式,受者与传者面对面的交流,最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受者也能及时向传者反馈。而电视传播是具有距离感的传播方式,传者与受者并不直接接触,因此如何在电视传播中尽可能的还原人际传播方式成为电视节目共同的追求。长期以来,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都以严肃、庄重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新闻节目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更加扩大。孟非的形象与《南京零距离》的定位十分符合,他的长相并不如一般新闻节目主持人那么端正,甚至是非主流的“光头”,他的普通话并不十分标准,甚至有时还会冒出一两句南京方言。由于节目是直播方式,孟非没有可以照本宣科的新闻稿,只有简单的串联提示,因此,其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是灵动、自然、朴素的表达方式,是一个普通人的“本色出演”,甚至有时还会有口误和不连贯。但正是这种最真实的状态打动了观众,增加了观众对栏目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南京零距离》的影响力为许多学者所承认和肯定,李幸认为“自1993年以来,中国电视有过三次革命,第一次以《东方时空》为始倡者,第二次以湖南的《幸运3721》以及《快乐大本营》为标志,第三次则肇始于江苏,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14]。栏目以鲜明的民生视角,个性化的主持人以及清晰明确的品牌意识成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