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大潮:市场要素与新媒体

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大潮:市场要素与新媒体

【摘要】: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这个关键节点也被认为是中国电视行业进入市场化经营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不同角色和利益追求的冲突与博弈中,中国电视产业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电视产业一样,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与瓶颈,电视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完全。体现市场要素关键性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近年来涌现的电视娱乐真人秀大潮。在与新媒体的关系上,市场要素发挥了更为典型的作用。

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这个关键节点也被认为是中国电视行业进入市场化经营时代的重要标志。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广播电视被划为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得以明确。在现有体制的规定下,以及电视节目多元属性的牵制下,除了文化商品功能外,电视节目还负有公共服务的职责。在不同角色和利益追求的冲突与博弈中,中国电视产业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电视产业一样,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与瓶颈,电视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完全。然而,市场要素在节目生产中的体现毕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这样的趋势不可更改。当前,“通过节目创新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各家电视机构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由此,市场动力成为节目创新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6]

体现市场要素关键性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近年来涌现的电视娱乐真人秀大潮。在二十世纪之初,湖南卫视模仿《美国偶像》制作了《超级女声》,开启了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生产之先河。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一时间引发了全国多家电视台,甚至是央视的注意与模仿。而在《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之后,“转椅子”这一形式也被不断模仿,出现了一批雷同的电视节目。跟风与模仿体现了资本对利益的追逐,而当选秀市场趋于饱和,普通的选秀节目已经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必然引发恶性竞争。于是一些真人秀节目中出现了流于低俗、靠明星博收视的不良端倪。也正是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千篇一律,看似已经走入死胡同的绝境之时,电视文化综艺节目异军突起,似一股清流涌入观众的心田,悄无声息的赢得了人心,也赢得了收视率。诚然,其间广电总局颁布的各种政策和限令在规范与引导电视娱乐节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异质化的市场策略是这批电视文化节目实现突围与反击的深层原因。(www.chuimin.cn)

市场要素除了体现在电视媒介环境内部的竞争中,也体现在电视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关系中。传统媒体艺术样态的发展对电视节目的创新也产生了影响。如《东方时空》对杂志拼盘模式的学习,《第七日》对晚报新闻样态的借鉴,都体现了电视与纸媒的互动关系。在与电子媒体的竞争中,广播灵活的编排方式,主持人通俗幽默的语言风格刺激了电视节目风格的转换。而电影对画面的精耕细作也极大地影响了电视剧以及纪录片对画面美感的追求。例如近年来走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便是以近似于电影的优美画质和高雅大气的文化气质打动了电视观众。另外,舞台艺术的突破也为电视晚会的场景与舞美表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新媒体的崛起对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影响具有本体的意义。在与新媒体的关系上,市场要素发挥了更为典型的作用。PC以及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他们的出现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和娱乐的方式,灵活、便捷、私密、个性是新媒介对抗传统媒介的重要法宝。面对竞争的形势,电视在迎接挑战时,既要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又要注重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只有这两条思路并举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媒介更迭浪潮中站稳脚跟。在这样的策略下,一方面电视节目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等方面体现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传播的对象化与参与感。开拓发展新媒体业务,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实现了在线同步直播,以拓宽电视的传播平台。电视台与网站联合制作节目的案例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