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与影响

【摘要】:1980年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档深度报道节目《观察与思考》诞生了。真正意义上使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走上规模化发展,并且形成了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开办的《焦点访谈》栏目。在《焦点访谈》开播后,我国电视深度报道领域出现的又一档标杆性栏目是《新闻调查》。尽管《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都是央视新闻评论部出品的深度报道类节目,但两者在具体形态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分。

1980年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档深度报道节目《观察与思考》诞生了。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档节目制作简单,形式也较为原始,但它第一次丰富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使得在消息类新闻之外,电视新闻有了一种事实展示更全面,观点表达更深入的新的形态。更为可贵的是,这档节目主要以批评性报道为主,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公车私用”等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真正意义上使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走上规模化发展,并且形成了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开办的《焦点访谈》栏目。这档节目的报道重点是揭露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权力部门的一些不作为或不恰当的行为,真正意义上行使了电视媒体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社会公器意义。节目的基本流程是十几分钟的短片介绍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配以主持人在结尾尖锐的点评。《焦点访谈》的成功带动了全国各级电视台类似节目的兴办,一时间“焦点访谈”类的节目成为老百姓们遭遇不公正事件时首先想到的维权渠道。《焦点访谈》在成立的前五年,其选题的批判力度很大,关注了诸如“高考替高”、“买官”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收视率和好评度都非常高。但从2000年左右开始,节目的收视率却呈现出滑坡的趋势,这和节目选题逐渐丧失尖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镇之等学者在本世纪初作出的调查显示:在政府机关机构中,县级、农村基层是媒体监督的主要指向,合计占总量的73.8%。因此,有人称《焦点访谈》是‘只打苍蝇,难碰老虎’,也出现了‘收视率历史最低,观众期望值历史最低’的情况。”[4]此外,节目的新闻性也在减弱,其报道内容往往已经不是热点新闻。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没有《焦点访谈》的声音。栏目二十余年的发展沉浮,其间得失值得我们思考。

在《焦点访谈》开播后,我国电视深度报道领域出现的又一档标杆性栏目是《新闻调查》。尽管《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都是央视新闻评论部出品的深度报道类节目,但两者在具体形态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分。首先,在节目时长上,《新闻调查》将《焦点访谈》的13分钟延长为45分钟。扩容后的节目在对新闻事件的背景挖掘,以及盘根错节的因果关系的展示更加严谨和到位。而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这两档深度报道节目的报道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尽管《焦点访谈》的口号是“用事实说话”,但栏目的主观性还是比较强的,节目一般犹如一篇议论文,所有的事实作为论据被用来证明论点。而《新闻调查》离西方客观性报道的距离更近,栏目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它并不是单纯扩容后的《焦点访谈》,而是具有独立报道风格的新的形态。可以说,《新闻调查》弥补了国内电视新闻长期以来调查类节目缺失的遗憾,以冷静、客观、理性、独立的姿态揭示了很多重大社会事件背后的真相,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纵观《新闻调查》的选题,既有关注国家大事的宏大主题,也有注重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微观故事,只要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可以出现在节目的关注之列。(www.chuimin.cn)

在报道风格方面,节目摒弃了此前国内电视新闻中容易出现的“主题先行”的弊病,尽力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每一个新闻当事人,节目保持着理性的头脑,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时不带偏见,也不先入为主。在一期关注“虐猫”事件的节目中,节目根据种种线索追问虐猫事件的真相,当虐猫主人公的身份最终浮出水面后,栏目主持人柴静与这一位在网络上已被万人唾弃的“反面人物”进行了深入、平等的对话,使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个在镜头面前踩踏小猫的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节目并没有对她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更注重挖掘其变态行为背后的生存状态,最终,节目对广大网民和观众发出了呼唤和号召,呼吁他们不要继续对“虐猫”主使人进行人肉搜索和人身威胁,不要使“虐猫”变为“虐人”。从这样一期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调查》客观的报道手法之外,其更深的节目内涵是对真相的尊重和对每一个人的尊重,这样的报道虽然冷静但不冷漠,是有温度的新闻节目。此外,《新闻调查》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调查记者和记者型主持人。柴静、王利芬、王志等优秀的记者是中国这一时期电视新闻人才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