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视节目形态演变:发展概况

中国电视节目形态演变:发展概况

【摘要】:草创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单一,节目来源主要依赖电影、戏剧等行业,电视自办栏目以及电视剧数量较少。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从1958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前,是中国电视节目的起步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到1978年是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时期,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与恢复的阶段。

草创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单一,节目来源主要依赖电影戏剧等行业,电视自办栏目以及电视剧数量较少。并且,因为受到多次政治运动的影响,电视节目的发展充满挫折,有时甚至是倒退。但从总体而言,这二十年中,中国电视节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制作水平上,都存在进步与发展。根据统计资料,“从1958—1976年,电视节目平均每周播出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1 222小时”[3]。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从1958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前,是中国电视节目的起步阶段。在电视诞生初期,观众主要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普通民众观看电视的方式和观看电影的方式类似,必须到公共场所买票集体观看。早期的电视节目主要由新闻、戏剧转播、电影转播构成。当时电视的播出时间很短,主要是在晚间播放一些电影以及由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制作的新闻短片。“最初,北京电视台播放电影占75%,戏剧转播占15%;到了1959年底,故事影片占时50%,戏剧转播占时30%”。[4]可见,早期的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生产节目的能力,主要作为微缩型的影剧院存在。从1958年开始,北京电视台制作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此后上海台、哈尔滨台等也开始制作电视剧。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全国共制作电视剧约90部。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当时的电视剧制作粗糙,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形式上更接近舞台戏剧的电视版,而缺少独立的电视剧审美特点。1965年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逼近,电视中的政治内容逐渐增多。1966年2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铁人王进喜介绍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验”的电视讲话;3月8日,又开办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促进思想革命化”专栏。总结而言,这一时期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短,节目形态单一,并且几乎没有体现电视特性的节目,而主要依靠电影、戏剧等提供节目。当然,电视台自身也开始了简单的电视单本剧创作,并且开办了一些电视讲话节目的专栏。这些节目体现了较强的教育与政治功能。

草创期,我国电视节目所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阶段,电视被定位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电视节目的内容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政治性内容激增,知识性节目大量减少,除样板戏外,其他文艺节目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时期是我国电视节目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时期。当时节目可以播出或不予播出的所有依据都源自于各类政治性的审查标准。“1966年5月下旬,北京电视台为其‘保证电视屏幕上大放鲜花,不播毒草’的目标,提出注意选编‘优秀节目’类型,其中包括:宣传毛泽东思想、塑造革命斗争中的英雄形象、为工农兵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好的或较好的节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创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在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方面有较大成就的优秀节目,其中属样板性的要反复播出;紧密配合政治、中心任务和重大节日的宣传活动,编选旗帜鲜明、战斗性强、小型多样的文艺作品;积极扶植工农兵及青年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设立《工农兵业余文艺》专栏,等等。”[5]而另一批节目则被认为是“坏节目”不予播出。“所谓‘坏节目’是指,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描写犯错误的英雄人物,歪曲英雄形象的;描写战争恐怖,宣扬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的;描写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传统剧目,不管中国的、外国的,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贵族戏等等。”[6]

从这样两份审查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电视文艺节目已经陷入凋敝的状态,更有甚者,1966年12月31日,中央广播事业局以电视观众人数减少,文艺团体及“文化大革命”前的电影停止发行为理由,认为电视节目来源匮乏,广大群众要集中精力搞“文化大革命”为理由,向中宣部递交了《关于停止电视播出的请示报告》。于是在1967年1月6日,北京电视台停止播出。至2月4日恢复播出后,每周播出一次。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电视台是否正常播出是衡量这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稳定的重要标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电视播出出现各种异常或索性停播,正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陷入混乱的一种表现。(www.chuimin.cn)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到1978年是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时期,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也进入了调整与恢复的阶段。“1976年12月21日,北京电视台转播《〈诗刊〉朗诵音乐会》,开始了大规模地为革命历史歌曲和著名文艺工作者恢复名誉的活动。以播放影片《洪湖赤卫队》和《东方红》为标志,文艺领域解冻了。”[7]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电视节目参与并记录了重大的政治转折点,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报道,播出了这些反映国家重要政治事件的新闻及纪录片。

在其他节目方面,相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阶段的节目形态也逐渐丰富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毛主席个人录制的一些传统京剧昆曲被用以电视播出。《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外国电影及电视剧也因为国家元首造访我国的特殊契机在电视荧屏播出。另外还引进了日本电影《望乡》等。这些影视剧的出现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濒临荒芜的电视文艺园地又焕发出了生机。此外,各类专栏节目也重新启动,内容包括体育节目、儿童节目、卫生知识节目等。如北京电视台于1977年10月开办的《世界各地》以及11月开办的《外国文艺》成为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渠道。

1978年1月1日,《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在中国电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节目诞生了。作为到目前为止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通过全国性的电视网得以传播,可以说,它的正式成立是全国电视网成熟的一个标志。此外,至1978年7月,上海、广州、武汉等8座电视台可以向中央电视台回传节目,中国电视网交流传递节目的功能逐渐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