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

环境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

【摘要】:开展生态监测工作,首先要确定生态监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明确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工作范围,并制订相应的技术路线,提出主要的生态问题以便进行优先监测,确定我国主要生态类型和微观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依据目前的分析水平,选出常用的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图6-7 生态监测方案制订及实施程序

开展生态监测工作,首先要确定生态监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明确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工作范围,并制订相应的技术路线,提出主要的生态问题以便进行优先监测,确定我国主要生态类型和微观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依据目前的分析水平,选出常用的监测指标分析方法。

(一)生态监测方案的制订及实施程序

生态监测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订大体包含以下几点: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平台和生态监测站的选址,监测内容、方法及设备的确定,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率及周期描述,数据(包括监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的检验与修正,质量与精度的控制,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动态模拟、预测预报、进行评价和规划、制定政策)。生态监测方案的制订及实施程序可按图6-7所示过程进行。

(二)生态监测平台和生态监测站

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它以遥感技术作支持,并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生态监测站是微观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它以完整的室内外分析、观测仪器作支持,并具备计算机等信息处理系统。(www.chuimin.cn)

生态监测平台及生态监测站的选址必须考虑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对全区域的可控性。一个大的监测区域可设置一个生态监测平台和数个生态监测站。

(三)生态监测频率

生态监测频率应视监测的区域和监测目的而定。一般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应1~2年进行一次;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每年进行1~2次;特定目的的监测,如沙尘天气监测和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要每天进行一次或数次,甚至采取连续自动监测的方式。

图6-7 生态监测方案制订及实施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