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土壤微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成果

土壤微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成果

【摘要】:土壤受到污染后,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就会发生改变。通过测定污染物进入土壤前后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状况,以及生理生化变化等特征,就可以监测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因此,根据土壤中大肠菌群的细菌数量评价土壤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一般大肠菌群超过1.0CFU/g可认为土壤受到污染。因此,土壤中非芽孢菌和芽孢菌的比例变化可以表征土壤有机污染及其净化的过程。因此,嗜热菌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牲畜粪便污染的指标。

土壤是自然界中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它具有微生物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以及微生物进行繁殖、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目前已发现的微生物都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因此土壤被称为“微生物的大本营”。

土壤受到污染后,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就会发生改变。通过测定污染物进入土壤前后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状况,以及生理生化变化等特征,就可以监测土壤受污染的程度。

1.土壤中的大肠菌群

粪便中的大肠菌群进入土壤中,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亡,其存活时间由数日到数月。因此,根据土壤中大肠菌群的细菌数量评价土壤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一般大肠菌群超过1.0CFU/g可认为土壤受到污染。

2.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

对于难降解的天然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真菌和放线菌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另外真菌适合在酸性条件下生存。因此,可以根据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判断土壤有机物的组成和pH的变化。(www.chuimin.cn)

3.土壤中的腐生菌

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其中的腐生菌繁殖加快、数量增加,故可以利用土壤中腐生菌的数量来评价土壤有机污染的状况。土壤中的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分解、氧化作用而减少,使土壤净化,在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有规律的演替。首先非芽孢菌占优势,继而芽孢菌繁殖加快。在净化过程中,非芽孢菌和芽孢菌的比例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继而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因此,土壤中非芽孢菌和芽孢菌的比例变化可以表征土壤有机污染及其净化的过程。

4.土壤中的嗜热菌

人类粪便中大肠菌群的细菌数量很多,而嗜热菌很少;但是牲畜粪便中两者都很多,牲畜粪便中大肠菌群为0.1×104CFU/g,嗜热菌为4.5×106CFU/g。因此,嗜热菌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牲畜粪便污染的指标。嗜热菌超过103 105CFU/g,土壤被视为牲畜粪便污染,超过105CFU/g可确定为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