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下降的漏斗区,应在漏斗中心布设监测井,必要时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井。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监测一次。遇特殊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随时增加采样监测次数。监测方案的其他内容同地表水监测方案。......
2023-11-23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
1.基础资料的收集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水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及农田灌溉排水情况、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等。
2.实地调查
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为了熟悉监测水域的环境,了解某些环境信息的变化情况,使制订监测方案和后续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实地调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
(2)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
(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如图2-1所示。
图2-1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示意图
→:水流方向;:自来水厂取水点;○:污染源;
:排污口;A—A':对照断面;B—B'、C—C'、D—D'、E—E'、F—F':控制断面;G—G':削减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湖泊、水库监测垂线(或断面)的布设
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1)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www.chuimin.cn)
(2)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库)面积、湖内形成环流的水团数及入湖(库)河流数等因素酌情确定。
(3)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在污染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
4.海洋
根据污染物在较大面积海域分布不均匀性和局部海域的相对均匀性的时空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将监测海域划分为污染区、过渡区和对照区,在三类区域分别设置适量监测断面和监测垂线。
5.采样点的确定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及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足0.5m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湖泊、水库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与河流相同,但如果存在温度分层现象,应先测定不同水深处的水温、溶解氧等参数,确定分层情况后,再决定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一般除在水面下0.5m处和水底以上0.5m处设采样点外,还要在每个斜温层1/2处设采样点。
海域的采样点也根据水深分层设置,如水深50~100m,在表层、10m层、50m层和底层设采样点。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确定后,其所在位置岸边应有固定的天然标志物;如果没有天然标志物,则应设置人工标志物,或采样时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使每次采集的样品都取自同一位置,保证其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为使采集的水样能够反映水体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必须合理地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率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我国水质监测规范要求如下:
(1)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监测1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较大的水系、河流、湖、库的监测断面,每逢单月采样监测一次,全年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水体污染比较严重时,酌情增加采样监测次数。底质每年在枯水期采样监测一次。
(3)受潮汐影响的监测断面分别在大潮期、小潮期进行采样监测。每次采集涨潮、退潮水样分别监测。涨潮水样应在断面处水面涨平时采集,退潮水样应在水面退平时采集。
(4)属于国家监控的断面(或垂线),每月采样监测一次,在每月5—10日进行。
(5)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无新增污染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加,在此情况下,可每年采样监测一次。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增污染源,或现有污染源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6)水系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7)海水水质常规监测,每年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季度采样监测2~4次。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其详细内容将在本章后续各节中分别介绍。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水体监测获得的众多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的监测数据,是描述和评价水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其详细内容参阅第十章。
实施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安排,要切实可行,使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进行。
有关环境监测的文章
地下水下降的漏斗区,应在漏斗中心布设监测井,必要时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井。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监测一次。遇特殊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随时增加采样监测次数。监测方案的其他内容同地表水监测方案。......
2023-11-23
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法,制定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实施计划等。(一)采样点的设置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断面面积比较小,不需要设置监测断面,可直接确定采样点。监测部门监督性监测每年不少于1次;如被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为年度监测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增加到每年2~4次。......
2023-11-23
1.收集当地水文资料地表水一般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或海岸带等,污染物泄漏到地表水域,需预测其扩散情况时,一般采用水质模式进行估算,由于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扩散模式不同,同时静态、动态、一维、二维等情况不同,所以模式非常多,并且繁、简程度相差很大。......
2023-11-23
在当月有降水的情况下,每月测定不少于一次,可随机选一个或几个降水量较大的样品分析上述项目。省、市监测网中的Ⅱ、Ⅲ级测点视实际需要和可能决定测定项目。......
2023-11-23
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根据生物所处的环境介质,生物监测可分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和土壤污染生物监测。从生物分类法划分,生物监测包括动物监测、植物监测和微生物监测。本章分别介绍各环境介质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监测以及生态监测。......
2023-11-23
开展生态监测工作,首先要确定生态监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明确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工作范围,并制订相应的技术路线,提出主要的生态问题以便进行优先监测,确定我国主要生态类型和微观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依据目前的分析水平,选出常用的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图6-7 生态监测方案制订及实施程序......
2023-11-23
为实时获取污染物的变化信息,正确评价污染现状,为研究污染物扩散、迁移、转化规律和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必须采用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工业发达国家饱尝了环境污染的危害,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区域性监测网,应用自动监测仪器,并引入遥测技术。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2023-11-23
图9-17为水温自动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在连续自动监测中,常用自动平衡电桥式电导仪和电流测量式电导仪测量。测量槽内污物可采用超声波清洗装置定期自动清洗。有两种分光光度式高锰酸盐指数自动监测仪,一种是程序式高锰酸盐指数自动监测仪,另一种是流动注射式高锰酸盐指数自动监测仪。......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