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手段与作用

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手段与作用

【摘要】:这一阶段称为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这一阶段称之为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为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1.被动监测

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由于环境污染物通常处于痕量级(mg/kg、μg/kg)水平甚至更低,并且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又涉及空间分布及变化,所以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速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环境分析实际上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称为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主动监测

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光、热、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所以用生物(动物植物)的生态、群落、受害症状等的变化作为判断环境质量的标准更为确切可靠,从生物监测向生态监测发展,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定,以了解、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某一化学毒物的含量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之一,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其他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这一阶段称之为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为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www.chuimin.cn)

3.自动监测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范围的扩大,整体监测质量有了提高,但由于受采样手段、采样频率、采样数量、分析速度、数据处理速度等限制,仍不能及时地监视环境质量变化、预测变化趋势,更不能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采取应急措施的指令。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数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可自动打印成指定的表格,分析出污染态势、浓度分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空气、水体污染浓度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这一阶段称为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