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中国教育:创新与创造

当代中国教育:创新与创造

【摘要】:教育界对“后现代”问题同样也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的介绍、传播、呼应,或以之为依托对现存的和传统的教育展开激烈地批判而见诸于文字的不在少数,几近形成一股教育研究的后现代风尚。二是教育的后现代化是否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张胤

【内容提要】对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后现代”热潮,我们需要一些反思,从社会背景、文化适应性以及教育现状等角度对中国教育的后现代问题做出梳理,探讨后现代教育这一命题在我国现阶段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并引起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理”的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第三条道路

后现代主义受到国内文化圈的日益重视只是自90年代以来的短短几年的事情,然而其所引发的探讨和辩论的深度及广度却是空前的。围绕后现代展开的学术浪潮至今不衰,且愈加热烈。教育界对“后现代”问题同样也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的介绍、传播、呼应,或以之为依托对现存的和传统的教育展开激烈地批判而见诸于文字的不在少数,几近形成一股教育研究的后现代风尚。

必须承认,后现代以及在此旗帜下所提出的各种纷繁而丰富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和对之进行解剖与诊治的全新尝试。一方面,它用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犀利的话语解构现存社会,批判种种不合理的弊端,揭露所谓现代文明的虚伪;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迷茫提出了独特的诠释和精辟的见解。后现代倡导的很多观点,包括多元化、开放性等,对于反思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它也许预示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某些未来趋势。(www.chuimin.cn)

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经过严格论证过程和具有严缜表述规范的思想体系,后现代主义迄今并没有提出比较系统和具体的、可供切实操作的、令人信服的社会和教育的改造方案,而更多是一种理念层面的反思。同时,后现代发端于发达的西方社会,它所阐发的思想是否对相对落后的当代中国具有文化思想和经济基础的普适性,这仍然需要考证和校验。考虑到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激进的教育研究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推崇和信奉,就必须更加审慎地考察后现代主义是否真的切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研读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教育是否是一个真命题,判断后现代主义是否是中国教育走向的真理和传统教育转型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教育领域,需要对以下三组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做出回答:一是后现代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经济等背景环境的切合性与适应性如何?二是教育的后现代化是否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教育是否可以跨越现代化而直接跳跃到后现代?教育的后现代跳跃是否可能以及必要?三是教育受到的后现代启示究竟是什么?

如果对上述问题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而得到明晰的肯定结论,那么后现代主义就可能成为改造当代中国教育的驱力,为中国教育转型提供新的契机;反之,盲目地接纳与追踪则有可能导致由于漠视国情而引发新的“教育浮躁”,造成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