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23-11-23
人的教育,以其自身的解放与自主为出路,以生成人与提升人为宗旨。那么,这种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呢?肯定会有人说:那是空幻的乌托邦!的确,它是乌托邦,但不是空幻的。教育理应具有乌托邦精神,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今日教育,它必须是乌托邦的。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走出工具论的误区。
无疑,直到今天,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是空想的代名词。一提及乌托邦,人们首先便会联想到不实用、不现实的空洞口号和教化式的“大道理”,继而产生反感、厌恶及排斥的心理倾向。于是,乌托邦成了一种用于讽刺、挖苦、嘲笑的专用术语,背上了种种罪名。“简直是乌托邦!”——这是人们时常能听到的对所谓的“不现实”、“不实际”、“浪漫”的言行所做的最普遍的评语。乌托邦精神就这样被冷落下去、被扭曲、被湮没。人们或者是小心翼翼地疏远它、躲避它,或者是大张旗鼓地排斥它、旗帜鲜明地攻击它,并理直气壮地走向其反面——庸俗化、实用化、现实化及功利主义等。教育的种种失范、扭曲、异化等无不是乌托邦精神缺失使然。然而,不管人们怎样诋毁、攻击乌托邦,人类终究要并重新激发出对乌托邦精神的渴望与追求。教育尤其如此。事实上,在20世纪出现的众多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大多都在恳切地呼唤着、企盼着乌托邦式的教育理念。“那种使人不再服从于现实的教育哲学,一直是以乌托邦的远景为其鲜明特点的。”[5](P146)
乌托邦精神决不能被简单地、绝对地理解为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幻想、空想,尽管乌托邦原初表面的字义如此。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高清海先生曾说:“真正说来,所谓‘乌托邦精神’,在本来的意义上也就是人类对超越现存状况的价值理想不懈追求的那样一种精神。”[6](序言部分)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的总体特征是:其一,乌托邦具有冲破现实的要求;其二,乌托邦表达了对更美好生活和世界的愿望和希望;其三,乌托邦设想的基本核心是人,它是人道主义的同义语。[7](P42)也就是说,乌托邦精神是使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精神,是对符合人性的美好事物或境界的设想,是批判、超越、创造精神的总和。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标志。
20世纪是一个拒斥乌托邦的世纪。所以,在20世纪,人们感到惶恐不安,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与迷惘,甚至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欲到哪里去”的问题均感到茫然、不知所措[8](P93)。可以说,抛弃了乌托邦,人类也就抛弃了一切内在的美好的东西,诸如人格、尊严、美德、理想、希望等等,都随乌托邦精神的逝去而消失。于是,人不再有终极关怀、深度关切。从成人到青少年,无不如此。邵道生先生总结了社会转型期四种消极的国民心态倾向,无一不是乌托邦精神的丧失所致。其一是国民心态中的“物欲化倾向”,其二是国民心态中的“粗俗化倾向”,其三是国民心态中的“冷漠化倾向”,其四是国民心态中的“躁动化倾向”。[9]可见,乌托邦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是何等可怕的结局。无疑,人只有从乌托邦精神中才能找到寄托、看到希望、发现意义及生成自己。“没有预示未来的乌托邦展现的可能性,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颓废的现在,就会发现不仅在个人而且在整个文化中谋划令人类可能性的自我实现都受到窒息。没有乌托邦的文化总是被束缚于现实之中,无所发展……没有任何可能性的生存无异于动物的苟延残喘,没有任何意义的生存无异于死亡。”[10](P257)人,曾无情地、轻率地放逐了乌托邦,如今,他必须在深刻地反思与忏诲之后虔诚地、热情地迎回、拥抱久违了的乌托邦精神。(www.chuimin.cn)
迎回、拥抱乌托邦,无疑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的“轴心原则”。而教育则必须走在社会其他领域前列,率先走进乌托邦世界。教育的世界理应就是乌托邦的“故乡”、乌托邦的发源地。如果说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时常因囿于现实性原则与考虑而排斥乌托邦,还“情有可原”的话,而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事业、指向人的生成的事业、作为创造理想与希望的事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的标志,它对乌托邦的任何冷淡、甚至丢弃的情绪、倾向及表现,都是一种自我异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的。
乌托邦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根本性品质,找回乌托邦,教育就找到了自我。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乌托邦式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会营造一种公平、民主、充满人蕴的文化氛围,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高素质与高境界的人。教育呼唤着乌托邦!乌托邦企盼着教育!教育必须是乌托邦的!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23-11-23
[2]显然,今日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教育的解放力。因而,教育的解放是实现其对今日社会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的解放,绝不是要使教育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完全无视社会现有的环境、制度与结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解放意味着教育将由对社会的适应转化为对社会的建构。[2]“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
2023-11-23
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这就为当代教育学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找到一种可能性或一种萌芽。所以说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与任何一种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本该有自身的知识传统和积累,这种传统无论是来自国外,还是来自国内。而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教育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看来,教育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教育现代化理论应当具有自身的特殊内容。......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样需要方法论。从目前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现状来看,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缺失是很严重的,看不出有什么方法论来支持其研究。不过在比较教育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倒反映了比较方法论。极大多数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没有方法,有些研究带有很强的臆测特征。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是否也要运用那些教育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呢?......
2023-11-23
因而在本质上教育就是一种关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活动,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的培育过程。应当指出,教育人本论虽然是以个人本位论来立论的,但它决不排斥教育的社会本位。因而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个人的主体的发展。其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教育界中普通认为教育要求是教育者、社会、家庭等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
2023-11-23
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现代化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遇到了障碍。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运用文化或民族文化概念来解释人类教育行为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教育现代化历史学分析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认识模式。事实上,理论界在讨论教育现代化问题时也基本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的,所以在这里缺席了社会层面的价值。......
2023-11-23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不过,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其一,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即起点不同。比较有特色的有:卢晓中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标准化和特色化两大特征。......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