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新与创造教育:建立当代教育的乌托邦

创新与创造教育:建立当代教育的乌托邦

【摘要】: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作者】郝德永

【内容提要】“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人的提升,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当代教育/人/乌托邦

福柯曾说:“也许当今的任务不是去揭示我们之所是,而是去拒绝我们之所是。”[1](P70)的确如此。在人类的生存危机日趋严重而使社会转型日益迫切的今天,不消解、摧毁那根深蒂固的、僵化的但却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人类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新世纪。而这对教育而言尤为迫切。(www.chuimin.cn)

在历史上,世界各地的教育无不是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决定性产物而行使着使个体适应社会的职责,因而是滞后的。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它要言听计从,做好“分内”的事,而不能自作主张。尽管有许许多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谈“主体性教育”,呼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就目前而言,主体教育论的命题在教育实践中很难实现。

在现实中,世界各地的教育几乎都是在追赶现代化或科学化的过程中而实现了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转换。昔日那种所谓“装饰性的”、“不务实的”教育已被彻底淘汰。教育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实用了。它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外显的名与利,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内在的魅力。然而,依然有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及教育实践工作者还在单纯地通过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去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合作、平等、民主、自由与负责的意识、精神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就目前而言,关于人格、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

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肩负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要使命。然而,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