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素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时,不能不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植。目前,加强和深化教育主体论的研究,不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理论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使他们在能动的创造中去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2023-11-23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体现,在活动中确证。人的活动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人怎样活动,人也就怎样生活。因此建构人的主体性就必须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实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促进其主体性建构、发展和完善的学校生活。
伴随着科学认识论的反思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人的情感、意志和理念对世界的构成作用得到了普遍重视,生活领域在人们的视野里由隐而显,并日益显示出其丰富的内涵。很多哲学家都把目光投向人的生活领域,提出了所谓“生活世界”的理论(现象学)、“以生活为中心的哲学”(实用主义)、“生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在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来看,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在先被给予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世界,是先验的自我通过意向性所普照的富有意义、富有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科学世界产生于生活世界,应始终回缚于生活世界。只有返回生活世界,才能克服自然科学所设计的虚幻的客观物质世界模型,唤起人们对真正的“内在世界”的向往。在实用主义那里,人与世界之间非反省的(前科学的)、原初的自然交往和生活关系被称作“原经验”(杜威)或“纯粹经验”(詹姆斯),原经验或纯粹经验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未予分裂”的原始统一体,它把反省的认识(科学认识)作为自身内涵的一个潜在环节,反省的认识来自经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经验,使生活艺术化,所以必须返回经验世界,使科学重新成为生活、实践和艺术的奴仆。这种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在教育认识中得到了反映。(www.chuimin.cn)
以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为代表的德国文化教育学将追求“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他们从20世纪的社会问题、文化氛围、教育危机的现实出发,反对将人片面化、畸形化的做法,力图纠正工业文明带来的对人异化的不良后果,企求人重新回到精神生活中去,不要在金钱社会中“物化”为没有灵性的“机器人”。他们将教育看成是回到内在心灵生活,张扬个体精神世界的最佳道路,他们将教育上升到人的哲学高度,将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将教育前景与社会发展前景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应该总体的生成,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生成。他们还提出了一些特有的基本范畴,如体验、理解、陶冶、唤醒等来揭示或解释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注: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4页。)存在主义者主张,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对于学生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维护自身的主观性,要通过自己真诚选择和负责的态度激励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允许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更为突出的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把社会生活移进课堂。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里高悬着这样的标语“你在这所学校应该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罗杰斯则创造了一种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有大量事例证明,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创造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全面生成起到了积极作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创造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造之源。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山东省有17件作品获奖,其中只有3名选手来自城市,其余来自科技并不发达的农村,原因就在于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办所有家务,使孩子远离生活实践,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注:城里的孩子创造力哪去,《教育文摘周报》,1998年9月30日。)所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素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时,不能不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植。目前,加强和深化教育主体论的研究,不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理论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使他们在能动的创造中去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2023-11-23
教育也应该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由知识教育向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的转换并非朝夕之功就能完成,它需要理论、思想认识以及实践等多层面的思考和设计,必须从长计议。教育就是要以恰当的内容、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震荡,唤醒其主体自我意识,使其获得生命的整体升华,而不只是把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仅视为知识学习与掌握的方法或途径。......
2023-11-23
生活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学校教育应加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但由于学校教育生活的特殊性,这一点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随着近20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转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脱离越来越严重。教学问题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
2023-11-23
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并不等于标新。笔者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的活力在于创新,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扬弃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改革特征。......
2023-08-08
宋代造像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宋代已经走向衰落。艺术家们也充分发挥才智,将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世俗社会中活脱脱的人,故宋代佛造像艺术也最具有现实生活趣味。133窟·释迦与罗睺罗·宋那么,为什么这组造像会被安排在洞窟的入口之处呢?165窟内正、左、右三壁各有宋代重塑的观音像1身,其中正壁观音坐姿,高2.10米,束桃形高髻,椭圆面形,弯眉凤目,眼角上挑,悬鼻小口,双下颌。......
2023-12-05
“一个社会的丰富性是靠人的丰富性来实现的”,用这句话可以描述国外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培养人的自我创造性,是国外创造教育的目标和实质。奥斯本关于创造工程的理论,使美国和众多西方国家的创新教育研究专家受到极大启发,并因此派生出了诸多创造教育模式。......
2023-08-08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用教育去唤醒、催化、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为真正体现出主体性和趣味性,我们主张通过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潜能都被发掘出来,彰显出生命独特的魅力。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教育才能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差异,进而主动地为有差异的学生服务。习惯性地,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失误与粗心。......
2023-11-22
交互主体性又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交互主体性”的表述包含了“主体性”的基本含义,同时又强调其“交互”的特征,即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1]然而,众所周知,无论是个体的主体性建构,还是交互主体性构造,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尚主体不过是个体复杂多变的主体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