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显然,今日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教育的解放力。因而,教育的解放是实现其对今日社会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的解放,绝不是要使教育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完全无视社会现有的环境、制度与结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解放意味着教育将由对社会的适应转化为对社会的建构。[2]“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
2023-11-23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具有完美人性的人,一个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的人。因此,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在一定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如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基础上的。我在此所论述的教育的本性是建立在以上人性假设之上,既然人性是假设,那么教育的本性也只能是一种假设。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从人的个体生命来说,人首先是一种实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是一束具有一定结构的高于动物的潜能。我想这没有异议,世上有“狼孩”之事,但狼与人共生,狼是不会成为“人狼”的。人本主义者的“潜能”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这就为当代教育学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找到一种可能性或一种萌芽。但是这些潜能仅仅是人体内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一种可能性或者萌芽,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使萌芽不会夭折,就要兴教育人,在教育中不断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它们。
兴教首先要兴校。学校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最适宜人的潜能发展、完善的环境;有了学校,潜能发挥就有了场所。其次要有大师,作为智者的大师会明察秋毫,因材施教,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了大师,潜能的发挥就有了路标。还有课程,是在人类整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仔细挑选的,是人类普遍的共同文化精神与经验。有了课程,潜能的发展就有了土壤,有了养料……因此,育人不是铸造人、塑造人,铸造、塑造的对象是物,物的成型是依塑造者的主观意志而定的;而人的发展是“塑造者”在“被塑造者”的潜能基础上引导、发展、完善和巩固这些潜能。所以说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任何人生在世界上都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人本主义者从人的个体生命出发,认为人的终极价值是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者从人的社会生命出发,认为人类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在这里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人是自己与世界的主宰者。前者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后者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强调人的外在价值。二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的,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表现。
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和认识的。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生存经常受到外在客观力量的威胁,因而总觉得自己软弱无力,看不到自己已有和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奴隶社会是一匹马换五个奴隶的时代,作为奴隶的人自然毫无地位、作用和尊严可说。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严重限制了人的价值的发挥。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但也受到了种种的干扰。由此看来,到现在为止,人的价值尚未获得充分的发现与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必须借助于教育。首先,教育使人类获得知识,这样人类才能睁开被蒙住的双眼。其次,教育引导人们创造性地、能动地超越种种给定性,逐步从实然走向应然,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这样人才能逐步发现自己应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所以说,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发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类的价值。(www.chuimin.cn)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一个自然人来到世上便具有了成为人的一切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现实,是由后天决定的,这就需要借助于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地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符合教育者的意图。因此,社会的需求是人的发展方向,施加的影响就是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文与科学。对学校而言,它不但是一种学识、一种智慧、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教师通过教学传递文化,学生把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师生结合社会实际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这样,个体就成了既定社会的个体,一个能融入当前社会的个体,他具有了既定社会所需的学识、智慧和品格。值得注意的是,从人的个体生命来看,人的本性的发展方向是自我实现;但从人的社会生命来看,社会需求是人的发展方向。只有当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时,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人的异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教育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个体就成了既定社会个体,他拥有了某种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这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但教育不仅如此。人总是存在于实然与应然的肯定与否定的动态过程之中,能动地、创造地打破既定实然,而向应然腾飞。因此,教育本质属性更应当主要表现为:它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已有的各种现实规定性中奋起,去追求新的自我、新的世界;使得一切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的接纳,在他们身上产生生成性的变化,转化为创造性的潜力;使得受教育者能以一种批判的向度去面对、掌握、审视现实生活。“人既是他正在是的那种人,同时又是他向往的那种人”[5],所以教育既要使人是其所是,又要使人是其所应是。
从以上分析可知,人既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又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建立在这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实践,既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既能促进个体适应社会,又能促进个体的创新……总之,这种教育实践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失去了一半的人性假设,就会导致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而这种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培养的与其说是失掉了一半人,不如说尚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自觉活动的人。”[6]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2]显然,今日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教育的解放力。因而,教育的解放是实现其对今日社会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的解放,绝不是要使教育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完全无视社会现有的环境、制度与结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解放意味着教育将由对社会的适应转化为对社会的建构。[2]“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
2023-11-23
尤其是今日教育,它必须是乌托邦的。无疑,直到今天,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是空想的代名词。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乌托邦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根本性品质,找回乌托邦,教育就找到了自我。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乌托邦式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会营造一种公平、民主、充满人蕴的文化氛围,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高素质与高境界的人。......
2023-11-23
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与任何一种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本该有自身的知识传统和积累,这种传统无论是来自国外,还是来自国内。而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教育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看来,教育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教育现代化理论应当具有自身的特殊内容。......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样需要方法论。从目前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现状来看,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缺失是很严重的,看不出有什么方法论来支持其研究。不过在比较教育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倒反映了比较方法论。极大多数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没有方法,有些研究带有很强的臆测特征。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是否也要运用那些教育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呢?......
2023-11-23
因而在本质上教育就是一种关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活动,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的培育过程。应当指出,教育人本论虽然是以个人本位论来立论的,但它决不排斥教育的社会本位。因而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个人的主体的发展。其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教育界中普通认为教育要求是教育者、社会、家庭等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
2023-11-23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不过,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其一,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即起点不同。比较有特色的有:卢晓中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标准化和特色化两大特征。......
2023-11-23
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现代化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遇到了障碍。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运用文化或民族文化概念来解释人类教育行为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教育现代化历史学分析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的认识模式。事实上,理论界在讨论教育现代化问题时也基本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的,所以在这里缺席了社会层面的价值。......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