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对“后现代”问题同样也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的介绍、传播、呼应,或以之为依托对现存的和传统的教育展开激烈地批判而见诸于文字的不在少数,几近形成一股教育研究的后现代风尚。二是教育的后现代化是否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11-23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值得铭记和吸取的。与英国恰成对照的是德国和美国等。德国通过发展与现代工业经济密切关联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技术教育,改造旧式大学,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并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德国的工业化,进而超过英国。而美国崛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下所形成的实用和功利的现代教育思想和体制。美国教育史中最能代表美国精神的并不是哈佛的创立,哈佛不过是英格兰传统下少数上层精英的园地,富兰克林、杰弗逊、贺拉斯和毛雷尔等才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和美国神话的创造者。通过富兰克林等人的努力,美国吸取了德国教育的精华,而发展起与英格兰传统完全不同的普及、公立、世俗、职业、技术的教育,这是完全满足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毛雷尔法案明确规定:各州赠地学院的“主要课程必须按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之方式讲授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各实业阶层从事各种工作和职业的文化和实习教育。”(注: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90.)而通过公立学校运动和赠地学院的发展,现代科技和科技教育就渗透进了美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美国人,同时也从此将科技和科技教育崇拜在美国永远树立起来。即使20世纪美国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但从《国防教育法》、《国家处在危机中,改革势在必行》,到《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等,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都是致力于科技教育的国际绝对领先地位。50年来的美国政府教育政策和战略一言以蔽之就是科技取向的教育。
然而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是相反的一幕,科技教育总是处在被在贬抑中。自现代教育(在近代称为新教育,即科技教育)引入中国以来,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民族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从倭仁、张之洞、梁漱溟到当代的一小批人文学者,对科技教育充满着惊惧、疑虑、反感,总想打压、削弱和压制科技教育,这些人虽人数不多,但却常能转移视听,主导舆论。当代人文学者所用的话语与倭仁等大不相同,但其实质却相去非远。
中国教育现代化说到底就是教育科技化。晚清和民国政府的教育基本政策也一直在向科技教育的正确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80年代后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极其鲜明地确定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方向。但近几年来,一些人对高考、学生负担、学生文化素质等的批评愈演愈烈,纷纷鼓吹文化素质教育。而对“减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的过分强调已经形成了一种舆论和压力,结果转移和模糊了很多教育领导决策者、研究者的思路、眼光和对根本问题的判断力,于是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运动。
不错,中国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更不够的、更急迫的还是科技知识和能力及科技教育。这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根本,关系国家强盛的关键。如果中国的科技教育及由之而来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不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就将始终处在危险中。中国现在本来就很落后,再不抓科技和科技教育,中国将被先进国家甩得更远。自国家控制教育权和以教育实现政治目标以来,还没有谁把推行人文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相反,美国80年代以来一直在削减高等教育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拨款和资助),而只看到促进国家竞争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等政策。就是英国,绅士教育也仅是个人、学校和阶层的行为,19世纪英国政府的行动虽然缓慢,但其政策方向也是科技取向的。再说,人文素质的养成更多的也来自个人性向和家庭性格。
此外,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没有谋生和生活的压力,自然地就趋于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以享受闲暇和生活。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先富起来的阶层的需要推动下,各地都兴起了“贵族”学校,大款们把其子弟送进来,希望贵族学校把其培养成有身份有修养的人。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人极为类似。而这将使其下一代再也没有工商业的雄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现在这一代的中国人是太唯利是图了,只知追逐“铜臭”,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而中国人享乐的本性、太浓重的儿女心,加上下一代已经富裕起来的财富地位和状况,更有贵族学校式的教育,21世纪中期后的中国人是否还会对理工科趋之若鹜,是否还会有足够的逐利动力和进取心,很是疑问。对此,中国教育应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政策措施。而现行的政策却导向人文教育,真不知置国家利益于何处,20年后中国凭什么与参与国际竞争。(www.chuimin.cn)
90年代中期后,受各种因素的驱动和误导,又出现了大学扩展和大学扩招的政策导向。结果专科院校纷纷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学院和理工科院校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学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急剧攀升。相反,80年代中后期所倡导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则在萎缩。这种政策若不迅速改变的话,中国将会经受教育、经济和政治上的苦果。对中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看看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水平,就知道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和教育。
从大学来说,综合性大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模式,德、法、俄等大都是理工大学、单科性工业大学。印度这些年在信息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也是理工大学的教育成就。而美国有限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以数量巨大的各种学院为基础的。另外,从美国这些年大学排名来看,科技主导型的大学明显位次靠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已经赶超哈佛、耶鲁。实际上,中国近些年来大学的排名、声誉、影响也呈现同样的趋势。80年代以前,理工科大学除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最有影响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但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排名,还是在学生和民众中的影响和声誉,占据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尽是理工科大学,例外反倒是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了,而支撑北大和南大的却是其强大的理科。最吸引高中生的,清华、北大、科大历年不变,而当年人气极高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在今天却要让位于理工科大学了。既然如此,理工大学又何必一味追求综合性呢?国家更不必要通过合并等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大学的综合化发展。
中国应当以英国与德国、美国的教育为鉴,努力发展科技教育。英国当年虽然公学和大学排斥科技教育,但却有各种科技专业团体和协会,也有一些工商业者热心科技和科技教育,这对英国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却无这样的民间传统,更无牛顿和皇家学会的科学基础,所以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来不得一点松懈。教育决策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时应当有不为纷纭乱象所迷惑的清醒理智和判断力,紧紧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方向。
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也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化,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和发挥影响,只能靠中国在科技技术上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否则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教育界对“后现代”问题同样也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的介绍、传播、呼应,或以之为依托对现存的和传统的教育展开激烈地批判而见诸于文字的不在少数,几近形成一股教育研究的后现代风尚。二是教育的后现代化是否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11-23
对西方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及其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在起点上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多起点的,不仅早发型现代化国家间不尽相同,而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也不相同,甚至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的增长也不是齐头并进的。可以看到,国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比较宏观,缺乏对各个国家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对各国的不同影响因素情况的分析也不够。......
2023-11-23
[7]简言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创造性破坏是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和事实——竞争替代过程。熊彼特用“创造性破坏”概念来描述创新扩散特殊性。熊彼特认为创新推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性破坏是创新发展的结果。......
2023-11-25
第一章创造与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人类社会进入智慧至上时代,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创新与创造的核心。中华民族之所以号称世界上伟大的民族、聪明的民族,一个显著标志就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第一节坚持创新振兴中华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应该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3-12-05
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这就为当代教育学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找到一种可能性或一种萌芽。所以说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023-11-23
企业尚且如此,作为个人就更应该主动拥抱这样的趋势,将自己所擅长的技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匹配市场的发展方向。另一种机会是选择学习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性、情感性与思辨性的工作或领域。人类的强项,在于利用过往的经验和规律,做出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的决策,这是所有人工智能都不具备的能力。人工智能始终是为了帮助人类而存在的。......
2023-07-02
活动描述各式各样的桥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在桥梁建造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桥梁的发展变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的创新发展。③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创新开拓历史。④激发参与劳动创造的兴趣。②按小组分工完成活动任务,注意安全操作。②从桥梁设计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劳动创新发展?③结合你自己的专业,谈谈如何通过劳动推动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六、整理好物品清理活动现场,做好活动评价。......
2023-11-05
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按照中国道德教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更需要以此为文化源头。......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