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基因促进了文化的草根化,这是产生博客的重要的文化根源。就中国而言,在20世纪很长时间里,国门是紧闭的,思想是一统化的,文化是一元化的。就传播模式的建构而言,新兴数字媒介极大降低了平民参与社会传播的门槛,而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以及新的秩序与规则的建立,促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博客就是草根文化的代言人。......
2023-11-29
英国没落的显著标志是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则注意到早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英国的工商业就已开始衰落。各种材料和研究结果都证明英国衰落发生在186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注:参见D.H.Aldcroft,(1964).The Entrepreneur and the British Economy,1870-1914,Economic History Review.2nd ser.XVII;P,Tem-in,The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Steel Industry,1880-1913,H.Ros-ovsky,ed.,(1966)Industrialization in Two systems.New York.P194.)而要从教育来探讨英国衰落的原因,我们则必须有更长时段的历史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英国的文化传统对工商业及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单就文化因素来说,深厚的功利主义传统无疑是重要的影响之一。英国不但有着源远流长的功利主义思想渊源,而且对现实功利的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观念和行动准则。这也就是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本文所提到的韦伯的观点均出自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一书。)而英国正迷漫着浓郁的新教伦理的气息。财富、现世的物质享受、世俗的经济生活等正是英国人所热衷的,“在英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商业的进取精神比较强,根据时人的记述,英国人比较粗犷、冷酷,专注于追求财富,这些精神是贪图安逸的旧制度的法国所缺少的。”(注:吉尔博.工业革命中的需求因素,转自王章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09.)
然而英国的传统却也有另一面,“在英国文化中,关于工业的社会功用和赢利的合法性有一种怀疑的意味,赢利常被认为多少是可耻的。”(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更重要的,我们不应像韦伯那样在“理想类型”的抽象中将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置之不顾。就英国来说,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贵族社会,贵族和乡绅(绅士)构成了社会的上层阶级,而商人、平民等则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和贵族的权力控制中,在古典文化、基督教理念和骑士精神的熏陶下,以及来自法国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广泛影响,英国就形成了绅士制度和绅士文化。自此,优雅、礼貌、荣誉、尊严、有教养、闲暇生活……的绅士形象成为所有英国人的理想。
商人等英国的下层阶级对绅士的追求自然也是梦寐以之。但在政治、文化都为绅士阶级所控制的情形下,下层阶级要提高社会地位,就唯有财富这一上升的阶梯,而快速变革的近代经济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因此,英国的下层民众拼命地追求财富,而商人则是其中的成功者,他们通过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而在奢靡和战争中国库日益空虚的国王和贵族们不得不向他们借款,商人的权势和影响因此不断增强。(www.chuimin.cn)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英国商人追逐财富并不是其根本的目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手段,追求社会地位的手段。不管是在16、17世纪从事商业贸易和金融,还是18、19世纪致力于制造业,他们都是为了最大化地追逐利润,并以此博得社会地位、权力、声望等他们与生俱来所没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近代英国商人并不像暴发启那样炫耀财富,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相反倒是如韦伯所说的那样“冷酷无情的节俭”,赚来的钱不消费而投身于更赚钱的事业。不过,这未必就是由新教伦理而来的资本主义气质,而更可能是商人和企业家们有比金钱更高的欲望和追求,即成为他们所一向钦羡的绅士。而最终,这种欲求必然要影响他们对技术进步和工商业发展的热情。“当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工商业和技术动力的势头减弱时,至少部分是因为革命中大多数人正忙于成为绅士。”(注:Youssef Cassis,Business Elit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4,122,130,138-139,133,137.)
英国的绅士文化自然要在教育上表现和反映出来,新的工商业者的财富本身也成就不了绅士,仍要借助教育来实现和脱胎换骨。我们试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的英国教育。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大众文化的基因促进了文化的草根化,这是产生博客的重要的文化根源。就中国而言,在20世纪很长时间里,国门是紧闭的,思想是一统化的,文化是一元化的。就传播模式的建构而言,新兴数字媒介极大降低了平民参与社会传播的门槛,而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以及新的秩序与规则的建立,促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博客就是草根文化的代言人。......
2023-11-29
在英国拥有土地的阶级有两个——乡绅和自由农民,他们可以为开拓殖民地的农业工作提供能干的领袖。在国内推翻封建贵族和瓦解教士势力的过程中,英国的商人和地主乡绅取得了高度的自治权和公民自由权。可以说,是英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殖民地的开拓。在17和18世纪,英国把愈来愈多的精力全神贯注地用于工商企业,而在新世界开拓殖民地的事业,不过是它运用资本和行政管理才能的一种方式。......
2023-12-02
从某一时期诗歌史赖以存在、发展的整体的社会文化条件到造成此一时期诗歌创作中主题、题材、审美趣味及艺术风格等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成因,都可以纳入诗歌史的外部关系研究中。故而研究这一段诗歌史,不得不有较多的篇幅放在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上,不像其它时段的诗歌史,可以将更多的着眼点放在艺术因素的分析上。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时,显得更为有效与必要。......
2024-01-11
改编的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16]因此,对改编电影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封闭的文本中,还应结合相应的社会语境,考察其产生的文化因素。而时至今日,电影改编已很少考虑“忠实”原著问题,更多的是揣测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制造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产品,展现电影人自身的创造性。如今的改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折射出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
2023-08-07
语言和文化、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行为受到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虽然语言表达的媒介多种多样,但言语是最便捷、最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方式。当饥饿、口渴或不舒服时,婴儿会加深呼吸,引起“哭”这种自然反应。一般认为,一个月以内的婴儿的哭声是未分化的,听感上基本无差别,音调也很相似。一个月以后,婴儿出现了分化的哭声,家长可根据哭声的音调、音强等的不同辨别婴儿啼哭的原因。......
2023-07-02
民国初期,废妾之声高涨,但蓄妾之风不减。而到了民国,蓄妾之风更是持无忌惮,越演越烈。“民国十三年四月,北京政府有所谓蓄妾制限令的颁布,但不是废妾,只是限制妾罢了”[62]。当代学者程郁在《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一书中,认为近代中国妾的问题与当时的社会改良息息相关。当然,也有时人认为当时以无子为由而娶妾,是对孟子“无后不孝”之言的误解,“孟子之言为不娶妻而无后者”,而非“娶妻而无后者”。......
2023-07-03
在钢琴教学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音准、节奏、节拍,而钢琴的学习有两种音准概念,第一层次是属视唱练耳水平的音准,这是学习钢琴的基础。第一层次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让学生广泛地熟悉作品,并不像以往一学期只弹奏三四首乐曲的学习内容。......
2023-11-15
社会策略的劣势当然,社会策略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英国国防部2015年4月成立了精锐网络战部队“77旅”,专门负责侦查恐怖组织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的思想宣传与人员招募等活动。当地人权保护组织认为,英国这一举措是对民众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其民众通信内容的隐私必须得到国家的保护。反恐的社会策略涉及范围广,加大了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难度,各领域之间的反恐策略容易出现“脱节”。......
2023-07-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