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这就为当代教育学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找到一种可能性或一种萌芽。所以说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023-11-23
究竟西方国家二战后的教育扩展(尤其高等教育)而导致的过度教育现象的影响是什么?在这方面,西方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过度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在对过度教育和个人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中,西方学者首先修正了明瑟收益函数。由明瑟提出的教育收益函数(Mincer,1974),一直是西方学者广泛应用的估算教育的个人收益率的工具。忽略其它变量(如工作经验),标准的明瑟教育收益函数是:
这里,Y指个人收入,s指个人实际的教育年限,C[,1]可解释为教育的收益率。
明瑟教育收益函数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的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是正的,这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关于教育和收入的正向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实证依据。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个体所获得的收入与他们的边际产品的价值相当,而边际产品价值是由人力资本(包括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而不是工作特征决定的。因而人力资本理论关注的是劳动力供给一方的理论,收入被假定不受工作的必需条件一方影响。
针对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明瑟收益函数的这一缺点,配置理论(assignment)认为,个人收入是由劳动力的个体特征与其所从事工作的特征共同决定的,其中,工作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是否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个人成本和教育投资的期望收益决定了受过何种教育的劳动力的供给,也就是实际的教育年数,这样,教育收益率就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工作的需要之间匹配质量决定的。根据这一理论,在明瑟收益函数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测量过度教育收益率的模型(简称ORU模型),如下:ln Y=C[,0]+C[,1]S[,r]+C[,2]S[,o]+C[,3]S[,u](2)
这里S[,r]指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年限,S[,o]即是指过度教育年限,S[,u]指教育不足的年限。其中,
从上面的公式来看,教育的收益就被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恰当配置情况下的收益;一是其修正部分: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收益。
方程(1)和(2)之间的关系是:如果C[,1]=C[,2]=-C[,3],方程(2)就变成人力资本理论的模型,与前两者比较ORU模型最明显的特征是把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结合进模型中。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系数的方程(2)要优于人力资本模型。特别的,对于恰当的配置的工人来说,明瑟收益函数所作的估算低估了他们的教育收益率(Joop Hartog and Hessel Oosterbeek,1988)。(www.chuimin.cn)
根据ORU模型,西方学者研究了过度教育对收入的影响。这其中涉及到四个核心问题:(1)较高教育水平的人比较低教育水平的人的生产力高,并因此得到充分的利用(utilized)和取得较高报酬吗?(2)一个教育水平与其工作不符的劳动力(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与一个教育水平与其工作相符的劳动力相比,前者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后者吗?前者对生产力有负效应吗?甚至前者的收益率为负的吗?(3)过度教育的发生及其对收入的负面影响,是否如人力资本理论所说的那样,是由僵化的市场体制和不完全竞争的环境造成的?(4)如果过度教育对收入有负面影响,过度教育者为什么还追加教育投资?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过度教育、工作所需教育、教育不足的收益率是相同的。有关过度教育对收入影响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批评。P·Dolton和A·Vignoles(2000)对英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过度教育的研究发现,过度教育毕业生的收益要低于与工作相匹配的毕业生,特别是,工作资格要求越低,两者收入差别越大。B·F·Kiker等人(1997)的研究认为,与相同的工作岗位上其教育水平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工人相比,过度教育的工人的收入要高些,而教育不足的工人的收入要低于他们;与相同教育水平,而其教育水平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工人相比,过度教育的工人收入要低于他们,而教育不足的工人却高于他们。Duncan&Huffman(1981),Alba-Ramirez(1993),Rumberger(1987)的研究结论都表明过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是正的,大约是工作所需教育的一半。J·Hartog(2000)和Wim Groot(2000)等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实际教育的收益率;过度教育的收益是正的,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过度教育的收益率大约是后者的1/2到2/3;教育不足的收益率是负的。下表综合了对过度教育收益率的一些研究结果:
表2 实际教育、过度教育、工作所需教育与教育不足的收益率 单位:%
*指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资料来源:Wim Groot(2000)
尽管有个别的研究认为过度教育的收益率是负的(Verdugo等,1989),大部分研究发现,过度教育有正的收益但低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如果过度教育的收益率为正的话,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过度教育者会在教育上投资,同时并不能作出过度教育是无效率的一般结论。
对于第三个问题,Peter Dolton(2000)等人对此作了验证。一般说来,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比,前者的市场体制比后者更为僵化,不完全竞争程度更高。根据这一假设,他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毕业生教育收益率作了对比。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公共部门的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并不低于私人部门的过度教育者;同时,由于过度教育造成的收入损失在公共部门中和私人部门中没有差异,由此,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并不能得到证实。
总之,通过对过度教育和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西方学者作出了过度教育收益率不同于实际教育收益率(即明瑟收益率)的结论。在考虑教育供给的一方时,必须重视需求一方,也就是教育和工作间的匹配对收入的影响。
有关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文章
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这就为当代教育学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找到一种可能性或一种萌芽。所以说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023-11-23
[2]显然,今日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教育的解放力。因而,教育的解放是实现其对今日社会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的解放,绝不是要使教育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完全无视社会现有的环境、制度与结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解放意味着教育将由对社会的适应转化为对社会的建构。[2]“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
2023-11-23
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认为,只有具有高尚情怀、境界、内在精神与理念的乌托邦性教育,才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23-11-23
尤其是今日教育,它必须是乌托邦的。无疑,直到今天,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是空想的代名词。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乌托邦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根本性品质,找回乌托邦,教育就找到了自我。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乌托邦式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会营造一种公平、民主、充满人蕴的文化氛围,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高素质与高境界的人。......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与任何一种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本该有自身的知识传统和积累,这种传统无论是来自国外,还是来自国内。而在教育现代化研究中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教育现代化“理论家”的知识。看来,教育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教育现代化理论应当具有自身的特殊内容。......
2023-11-23
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样需要方法论。从目前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现状来看,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缺失是很严重的,看不出有什么方法论来支持其研究。不过在比较教育领域,《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倒反映了比较方法论。极大多数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没有方法,有些研究带有很强的臆测特征。教育现代化研究中是否也要运用那些教育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呢?......
2023-11-23
因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迅猛发展是过度教育发生的主要原因。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为过度教育的发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更多的是从微观机制上探寻过度教育发生的原因。依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对过度教育有不同的解释。过度教育只不过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短期现象。反映到对过度教育的认识上,提出了不同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按照这一解释,过度教育就是一种长期的现象。......
2023-11-23
国内少有人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不过,从动态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话,对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国内学者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研究。褚洪启指出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的特点:其一,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即起点不同。比较有特色的有:卢晓中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标准化和特色化两大特征。......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