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研型教师成长条件:创新与创造教育策略

科研型教师成长条件:创新与创造教育策略

【摘要】:从具体策略来看,科研型教师成长需要有内外部双重条件来支持,除去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些制约性因素之外,可以思考以下策略:1.针对外部情境归因的改造策略。而确立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必要性意识的,前提是提供相应宽松的科研环境。投身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成长为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现代教师,这在终极意义上依靠的是教师主体自身的学习建构与成长。这可能不失为教师成长为科研型人才的一种策略。

从具体策略来看,科研型教师成长需要有内外部双重条件来支持,除去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些制约性因素之外(如社会发展水平、学科发展状况、教师素质的既有的局限性等),可以思考以下策略:

1.针对外部情境归因的改造策略。首先,倡导具有超前性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并提供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这是一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可以选择的策略。没有人对此持明确异议,但关键在于是否能确认它的超前性,是否能提供科研环境的宽松性。教育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与职业研究者们所限定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或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这样的范畴,而是出现了“系统性研究和自发性研究”的新提法,这里的自发性研究即是“在学校里由教育兼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而且,由于“教师、家长和其他培养者也时常感到自己改善工作的需要,会引起临时自发的革新。这种努力具有联系实践更加紧密的优势,因此值得纳入系统性研究的计划。”[5]显然,这里提出了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问题并确认它纳入系统性研究计划的必要性。这对于传统教师素质观的保守性而言是超前的,对于形式上鼓励而实质上淡漠的许多教育主管者而言也是超前的,因为不具备对教育科学与现代教育关系的理解、不能确认以教育科学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就不可能真正确认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而确立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必要性意识的,前提是提供相应宽松的科研环境。而提供这种环境,必须建立如下机制:改进教育者的培训并尤其注重在心理学和教育哲学方面的培训;鼓励教育研究、校际经验交流和自发的革新;奖励积极参与研究尤其是参与推广新教学或教育法的教育者;改进学校的文化和教学生活,增进教育者对教育未来前景的兴趣。[6]

其二,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人员能否更多地关注教育而不是只关注教育学,对教师来说,是又一个重要的外部情境因素。在我们讨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问题时,不能忽视他们与专业科研人员的隔离。消除隔离实现最终的良性架构,则不能不提及研究者尤其是学院派研究者的意识改造问题,这种改造的根本在于立足实践、研究实践、服务实践,是改履适足而不是削足适履,这就需要研究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自我改造的策略,致力于解决好与教育者的关系。这里不仅仅是要承认并消除诸如心理学、教育学差距,更重要的是消除文化与语言的差距,研究者的方法论方面的差距。尽管我们未必过分要求理论成果的可读性,但如果教育理论成果连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实践者也不想读、读不懂,甚至研究者也不能向他们讲懂、让他们想听想学也办不到,就不能不说是脱离实际了。

其三,对目前以课题形式进行的实验研究,应当进行回顾与反思,它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应是上述两种策略的载体,但实际上这个载体的功能发挥得并不十分理想。只要把那些效果显著的研究报告(某研究生曾对54种杂志刊载的200余篇研究报告进行过统计,效果显著的有86%)与令人困惑的教育问题稍加对照,就不难证实这个判断。为教育而进行的研究与为评估而进行的研究包装、真的研究与虚假不实的研究、研究的真的结果与对理想结果的研究性说明、投入研究的经费与投入获得研究许可及评估研究结果的经费、因研究而获得回报的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理论的与实践的、专业的与兼顾专业的)、受教育者的受益程度等等一系列矛盾冲突、选择取舍,都是需要检讨与反思的问题。(www.chuimin.cn)

2.针对内部情境归因的改造策略。投身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成长为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现代教师,这在终极意义上依靠的是教师主体自身的学习建构与成长。因此,弘扬主体性、提升自觉的科学意识、寻求教育实践中对教师自身经验性劳动的超越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首先,在普遍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现时代,人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越来越趋向于主体的自我建构。人们已不再执迷于“把一切东西教给一切人”的命题,而是在相信“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教给任何人任何东西”的深层追问的基础上,明白了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自我建构的意义。就此,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成长的主体性问题,不能不坦率地指出,以往有关教师规格的理论与实践中主要是重视了教师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的方面,却极大地忽视了满足教师个人需要创造教师主体价值方面。作为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应当在其服务社会的教育劳动中同时获得主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他必须具有自主的觉悟与觉醒,且由此策动的蜡烛精神将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同时也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辉煌主体价值的精神。就主体价值而论,它还会由于需要层次不问、选择的倾向性不同,产生平庸性或高尚性的不同。教育科学研究,是把教师主体价值由平庸导向高尚,把教师的劳动性质由简单接受导向复杂探究的有意义的范畴。反之,也唯有高尚的致力于复杂探究的主体精神,才可能把教师的劳动同科学家的劳动一致起来。

其二,教师致力于弘扬主体精神,还应具体落实于提高教育科学意识、确立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向研究型教师素质作执著追求。为此,我们主张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和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与通常提到的工作、组织、正式关系不同,与人际、心理、非正式关系也不同,而是建立在这些关系之上的、从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师以超越的理念确立研究者的角色立场的、负载着研究学生、研究教育与教学的新意义的关系。我们习惯于理解医生研究病理、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的行为,习惯于医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创造科学成果,我们为什么不能要求教师以这样的精神来研究后进生、障碍儿童,研究自己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和教学,并且由此创造教育科学成果呢?如果说,医生以及众多类型的科研工作者都能在履行工作责任的同时创造科学,那么,教师也有条件以此步入科学探究道路的,与学生、与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之间营造必要的距离,以此建立起科研关系来。这可能不失为教师成长为科研型人才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