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物学核心素养:以兴趣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生物学核心素养:以兴趣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在对兴趣点有一定了解之后,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手段还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兴趣为直接驱动展开学习,从而高效提升学生生物素养。教师紧接着讲道:“遗传信息就是生命的图纸,你的外貌等都是由遗传信息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比喻将“遗传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在对兴趣点有一定了解之后,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手段还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兴趣为直接驱动展开学习,从而高效提升学生生物素养。

(一)语言表达情趣化

快乐接收语言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平铺无序、枯燥乏味的语言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难以调动其思维。反之,生动情绪化的语言能够很好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快乐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引用谚语和俗语、结合各种修辞手法或其他语言艺术,使课堂妙趣横生。[1]

1.引用谚语俗语,通俗易懂

形象性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课堂中适当引用谚语、俗语或是古代诗词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的欲望,使相关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促进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与生活经验去体会相关教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师平时十分注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古代诗词等,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安排与设计。例如教师在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的内容进行教学时,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俗语引导学生体会生物的遗传,而对于生物的变异,教师则引用了“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聪”来形容。此外,教师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有所应用,例如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说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用“大树底下好乘凉”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应用这些谚语俗语等,营造了灵活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其理解,高效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结合各种修辞,生动阐释

生物课本中大多是一些固定的知识与理论,教师若直接讲授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通过结合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阐释,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消除其上课疲劳感,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课堂质量。

比如教师在对《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的内容展开教学时,向学生提问道:“一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所依据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道:“是设计图纸。”“没错,那么一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到现在的样子依据的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遗传信息。”教师紧接着讲道:“遗传信息就是生命的图纸,你的外貌等都是由遗传信息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比喻将“遗传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再如教师在对“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将白细胞比喻成“守城的勇敢的卫士”,将病菌比喻成“大规模的敌军”,将毛细血管壁比喻成“城墙”,当遇到敌军骚扰时,这些卫士会穿过城墙同敌军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白细胞吞噬病菌死亡)。通过这样生动地描述,学生最终都清楚地理解了白细胞的功能。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身心放松,愉快地投入新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实验教学,领略魅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新知,领略实验学习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自主设计,别出心裁

教材中的内容及编排顺序对于教师来说,仅是一个教学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应当善于将课本内容与实验任务相结合,精心设计,将实验教学安排到最合适的时机,充分发挥出实验的效用。比如教师在对《植物体的基本结构》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教学用时设计为四个课时,并且采用了先实验后得出结论的探究式教学。在第一课时当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具体结构并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动手制作临时装片;第三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在实验中,学生都亲手制作了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通过观察知道了显微镜中那一个个长方形“格子”,就是洋葱内表皮细胞;有了这个感性结论后,在第四课时,教师向学生讲授细胞的结构功能。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实验时观察到的细胞,从而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分内容。(www.chuimin.cn)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采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废物利用,发散思维

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用到很多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用量大,而且易损耗。教师不如引导学生去搜寻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废物利用,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实验效果,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实验活动产生兴趣与热情,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这一实验活动时,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实验用具或材料的替代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有学生想道:“可以利用胶片或是透明胶去代替盖玻片。”还有的学生提议道:“面巾纸也就有很强的吸水性能,可以用一次性面巾纸代替纱布,节省材料。”在利用这些替代品开展实验活动时,学生发现同样能够观察到清晰的口腔上皮细胞,并不影响实验效果。又比如教师在对青蛙的血液循环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与学生一同展开了实验活动: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塑料板等旧物制作青蛙血液循环演示器。在制作演示器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于是教师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生物知识,促进他们产生更加深刻而高效的记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废弃物进行生物实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发散思维,提高了其动手实践能力。

(三)构建双主课堂,深化素养

一堂好课是教师在教学上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主导”“主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当代教师应当注重构建双主课堂,实现以教学授课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换,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以深化其学科素养。

1.主导——曲径通幽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而精彩,教师应当善于通过引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

比如教师在对《鸟类的多样性》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教师布置一个活动任务:以“我认识的鸟类”为题写小作文,并做好准备当一个小先生,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作文中的主人公。在这一周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去阅读教材、课外书籍,观看有关电视节目等完成自己的小作文,激励他们珍惜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成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准备后,课堂上学生都热情高涨,丝毫没有胆怯,信心十足,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例如有的学生选择了麻雀进行写作,描述了麻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等等。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切实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而又自由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实现了高效率的自主学习。

2.主体——小组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主体性教育,主张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小组探究是构建双主课堂的主要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探究,自主习得知识。比如教师在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细嚼馒头为什么能够尝到甜味呢?当人咀嚼馒头时,牙齿、口腔、唾液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说明馒头中的淀粉转化成什么物质呢?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展开实验探究,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上述三个问题当中的一个作为小组探究的目标问题,每个小组需要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并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合作探究,各小组都成功地探究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发现,将馒头碎屑加入2毫升唾液搅拌均匀后,放入37摄氏度水中,后滴加两滴碘液不变蓝;若将2毫升唾液替换成2毫升清水则变蓝;若将馒头碎屑替换为淀粉,同时唾液替换为清水则变蓝,由此得出结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有关系。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促进他们通过合作与实践构建了相关知识,提高了其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采用语言表达情趣化强化实验教学、构建双主课堂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趣味教学是一种适应生物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功能等,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紧张、活泼和谐生动、有张有弛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出高素质的生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