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情况分析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学生情况分析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学生情况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还有可能是一些前科学概念或不规范操作,基于这些情况分析完成的教学设计,能在新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提高认知层次和技能操作水平。通常表现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注意状态、情绪反应和意志状态等方面。

这里讨论的学习者是个狭义概念,仅指课堂教学对象——学生。学生情况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都应基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了解高中学生的潜能和需求、学习兴趣和风格等,有助于提高教学设计适合度。

(一)学生的一般特征

一般特征是指与课程内容无关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宗教信仰、年龄特征、科技素养等。在构建学习环境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一般特征。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媒体选择等也受到一般特征的影响。例如倾向于教师指导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更适应接受式学习方式,倾向于个人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更适应发现式学习方式。再例如性别差异导致的学生知觉类型、思维方式和自我期望等方面存在普遍差异,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男生和女生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和支配地位存在不同。

加涅将学习者的特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天的,不受教育影响,例如信息输入方面视力(即视敏度)存在个体差异、内部加工方面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个体差异、信息提取方面概念提取速度存在个体差异;第二类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不易受教育影响,例如能力和人格特质;第三类是学习的结果(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5个方面),容易受教育影响。教学设计中考虑的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指先天特征和随年龄增长发展形成的特征。[1]

(二)学生的学习特征

学习特征是指与课堂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等。有效教学即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特征之间实现了最佳匹配,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自我的最大发展。

1.已有的知识技能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起点。教学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组活动、分步指导等策略实现班级教学的整体推进。

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区分学生已经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无效重复或难度过大的倾向。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还有可能是一些前科学概念或不规范操作,基于这些情况分析完成的教学设计,能在新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提高认知层次和技能操作水平。

2.学习策略(www.chuimin.cn)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划、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包括学习者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计划、调节、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以及知识存储、编码、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智慧发展经历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高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以上四个发展阶段,逻辑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初中学段,因此教师教学应关注学习内容难度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能力或智力分为8种,逻辑―数学的、言语的、音乐的、空间的、人体运动的、人际的、自我的、自然主义的。学生智力构成成分上存在差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任务的完成方式,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通常表现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注意状态、情绪反应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对于课程内容、教师、班级、活动小组和学校的态度也可以作为学习态度的具体方面。心理学上把学习态度划分为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但它只以预案的形式呈现,在此不再赘述。

(三)核心素养导向

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生命观念: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社会责任: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认识、理解和思想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