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实施

【摘要】: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由此看来,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中介环节。比如,直观性原则,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这一原则就很难贯彻。因此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要做到适度,适度的关键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转化。事实上,把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理解为严格的程序活动是不正确的。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是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实践活动必须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第二,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活动;第三,实践活动是“科学识见”与“自身经验”相统一的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都重视目标的导向作用,都具有同一性的具体明确的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因此,两者的目标规定性是一致的,两者的活动过程都是朝着以特定教材为载体的认知、技能和情意的发展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目标的同一性表现在以统一的目标指引教学实践的多种活动:①指引教师的设计活动,目标规定了教师教学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②指引实施活动,设计的实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必须符合目标要求。③指引学生的学习活动,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意的形成的层次和范围。并规定了学生行为变化发展的方式和变化效果的量度。④指引教学的评价,因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均为目标评价,都是以目标为依据确定评价的内容,以目标为依据确定评价的标准,以目标为依据确定评价的方式。

第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活动。理论与实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一条基本法则。不论教学设计还是实施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设计与实施犹如“作曲”和“演奏”。作曲是一种理论活动,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能作出曲来,作曲又是一种结合实际的活动,一首歌曲的创作,其目的显然在于反映历史或反映现实。同样,一个演奏家除了具有音乐理论修养之外,还要理解乐曲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演奏中把乐曲的神韵表达出来。由此看来,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中介环节。

作为中介环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共同任务是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相互适应和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转化。比如,直观性原则,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这一原则就很难贯彻。正如凯洛夫说过的,越到高年级对直观的依赖就越少,更何况,再往前发展,让学生离开直观而发展理论思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直观作为基础,使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抽象思维来得容易,转化为学生实践也来得容易。但是,直观绝不是目的,必须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科学的抽象。学生学习知识归根到底是掌握概念和规律。为了帮助学生高效率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像强调直观一样强调抽象,如果片面强调直观,不注意抽象,必定带来害处,造成学生思维懒惰,妨碍推理能力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材时就会感到困难。同样,如果片面强调抽象,不注意直观,就会使抽象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要做到适度,适度的关键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转化。

教学实施活动中的理论结合实际对教学设计具有依赖性又同时具有能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只能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和认识,因此教学设计对理论结合实际的规划是一种静态的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就进入了动态的把握和调控阶段。能否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自觉地把握和灵活地调控处于动态状态的教学实际,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是对教师的教育责任感,组织教学能力和调控教学过程的艺术功力的实际测定。

第三,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科学识见”与“自身经验”相统一的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好,靠的是实践工作者的“科学识见”和“自身经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优质高效取决于执教者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个教师仅仅有一大堆“科学识见”是不够的,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和诸多影响教学的变量,设计者还必须善于捕捉和分析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即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经验”。一个教师仅靠“自身经验”从事教学工作也是不够的,离开理论指导而获取的“经验”往往是狭隘的,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强调“科学识见”是因为教育及其相关科学的迅速发展与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并非只是强调“科学识见”而忽略“自身经验”。实际上,真正重视理论指导的教师是不会忽视教学实际的,真正重视教学实际的教师也是不会忽视理论指导的。因此,真正具有“科学识见”的教师一般都是“自身经验”丰富的教师,真正具有“自身经验”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识见”。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同一性之一就在于它们都是“科学识见”和“自身经验”的统一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既互为前提又互为延续(www.chuimin.cn)

教学设计的完善性是相对的,教学实施可以反作用于教学设计。

从形式和时间顺序上看,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是截然分开的。一般,教学设计是实施活动的前提。我们总是先进行设计,然后才按设计好的方案去实施。设计是实施的蓝图,实施是设计的延续。因此,一方面,人们总是努力去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规范教学实施的行为;另一方面,人们也总是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认真按设计的意图去实施,防止和克服实施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事实上,把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理解为严格的程序活动是不正确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有别于其他领域的设计与实施活动,例如有别于建筑设计与施工,有别于机器设计与制造等。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是人—人系统的活动,而其他领域的活动,一般都是人—物系统的活动。人—人系统的活动,活动的主体与活动的对象都是有意识能动性的人。例如,教学实施活动的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而且是具有多方面的差异的人。因此,实施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许多因素是教学设计时所预测不到而确定不了的。于是,同一个执教者使用同一个教学设计方案在不同的三个教学班实施,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施教方式,这些不同实施方式的产生是执教者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可见,教学设计的完善性永远是相对的,不存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活动对教学设计具有不可忽略的反作用。完整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应当是设计方案的规划、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实施,即“设计—实施”,如此往复,直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是互为前提又互为延续的统一。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创造性的活动

如前所述,教师的教学实践,绝不是机械地执行教学设计和照本宣科地演习一遍教材。优秀的教师从不满足于对教材的一般理解,更蔑视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无疑——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是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表现,根本在于设计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其间需要的是创造,是糅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的再创作。对于教育者来说,完全相同的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教育系统是人—人系统,教育对象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一群有主动性、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不可能像银行的职员那样,按照一定的程序简单模仿地、机械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表面看来,有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已经教过多遍,还有什么可以创新呢?实际上优秀的教师总是常教常新。郑板桥画竹四十年,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说法。“生”是新的意思,他把画出新意看作是成熟的表现。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深刻体验。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种体验是将多次教同一教材的过程变成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反复结合的过程。所谓发散性思维,即在反复的教学中产生种种教学设计或修改设计的想法。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对种种设计方案经过比较探究,从中选定一种施教方案。两者的结合形成一个设计—施教—评价—再修改方案的反复过程。如此年复一年,“一登一陟一回顾”,于是就有了层出不穷的创造,因而也就常教常新了。

教学设计是创造,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是进一步的创造。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实施活动才能物化,实施才能产生真正的创造物。由于教学是师生协同的活动,因此教学实施活动真正进入了一个“人—人”系统的动态过程。有人用导演和演员来比喻教学实施活动,比喻是跛足的,但也道出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有师生协同创作的特点,这是与一般文艺创作有差别的。

文艺演出只是对“剧本”的忠实模仿,而教学实施活动却不能“葫芦画瓢”地对设计的方案机械地模仿。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是密切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出灵活、机敏的教学机制,能及时地根据学生新的、特异的、临发的学习实际,高效率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实施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即使是讲同一课书,同一个问题,如果是在三个班讲,就是三次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也就有了“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创造”的说法。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创造性不是孤立地和互无联系的。设计的创造性与实施的创造性一样,都包含了师生协同创造的因素,因此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与实施活动的创造性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转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