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体分为两个潮流。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正在采取先进举措的地区当推大洋洲。在亚洲,日本参照欧美国家的核心素养模型,在自身长期以来的“学力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新加坡界定的核心素养同心圆模型,由“价值”“社会情感素养”与“21世纪型素养”三个部分构成。它以“价值”为核心,形成同心圆的配置。......
2025-09-30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即便是OECD的“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也不是单纯的素养,而是同“参与社会、自主思维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言与数学的“硬性能力”——“知道了哪些事实”之类的“硬性”知识,而且关注“软性能力”——“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学习一定是扎根于这样一种过程,通过知识建构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革新能力,形成有益于他者的公共知识,并且拥有知识发展的集体责任的过程。为要实现这种过程,“21世纪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从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发现新时代的教育思维:第一,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所谓“卓越教育”,绝不是满足于少数精英学生的教育,而是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保障人人得到发展的教育。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标尺。第二,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所谓“德、智、体”“知、情、意”的“均衡发展”,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力的持续发展。这是衡量每一个人是否成“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
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里,一个人记忆了再多的现成答案是于事无补的,为了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得要求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考、知识与智慧,做出主体性的回答,而不是等待谁回答问题。就是说,不是仅仅要求“知道什么”,而是能够“运用知识,能够做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进展,与其单纯地记忆知识,不如着重于求得如何借助探究、梳理信息与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想法的能力。而且,在知识社会时代,人际交流与协同的机会增加,接触多样的信息与思考的机会也增加。活跃多样性、求得问题解决、构筑新的思考能力,成为头等重要的课题。这样,“核心素养”的概念自然应运而生:未来社会的创造来自每一个人的能动性,牵涉到每一个人能否凭借自身的力量与同他者协同,创生基于知识的新的回答与价值。
“何谓成功的教育?”这个问题绝非用纸笔测验的“考分”可以解答的,也并非用一些奇异的表述——诸如“学校充满生气”之类的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调查报告中采用的“满意”之类的辞藻的主观表达能够了事的,而必须是基于客观数据来揭示事实。或许有人会说,“教育的效果不能用数字来测量”。不错,教育的一切侧面不可能用数字来表述,但借助晚近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贡献,在设置种种假定的前提下,教育的效果是有可能量化的。就“何谓成功的儿童教育”而言,无非就是揭示原因与结果,亦即“因果关系”。
然而,误用因果关系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凭借书面测验的结果,进行儿童学力与家庭环境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说:“家庭收入和家长学历即便很低,学力高的儿童的特征是家庭里有读书的环境。”众多媒体据此展开连篇累牍的报道:“重要的是让儿童阅读。”这种报道不能说是准确的,这里存在两个错误:其一,这种表述让人以为阅读与学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实不过是“相关关系”而已,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果关系”指的是“由于A的原因,产生B的结果”,但“相关关系”是单纯地意味着A与B同时产生。“相关关系”并不揭示相关的两个事件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有“相关关系”未必是“因果关系”。就是说,“阅读与儿童学力高”并不是因果关系,学力高的儿童不过是同阅读有相关关系的可能性而已。未必可以说“阅读”是“因”,“学力高”是“果”。盲目购买大量参考书,一味做习题,或许是浪费金钱与时间而已。其二,这种报道或许还有另一种错误,亦即“表层相关”的可能性。就是说,或许有对阅读与学力都产影响的“第三原因”。比如,家长对儿童高度关注,不断督促儿童学习。这种关心的高度,尽管是同时引发两者变化的原因,但终究不过是一种“表层相关关系”。毫无疑问,把“表层相关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的判断是错误的。
归根结底,要揭示“因果关系”就得有教育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实验”。确认两组的差异是有统计意义的差异,亦即两者的差别并非由于偶然因素产生,而是有统计意义的误差,这是非常重要的。(https://www.chuimin.cn)
【注释】
[1]靳玉乐,张铭凯,郑鑫.核心素养及其培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2]张良.核心素养为何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素养观的反思与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21(05):154—160.
[3]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相关文章
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体分为两个潮流。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正在采取先进举措的地区当推大洋洲。在亚洲,日本参照欧美国家的核心素养模型,在自身长期以来的“学力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新加坡界定的核心素养同心圆模型,由“价值”“社会情感素养”与“21世纪型素养”三个部分构成。它以“价值”为核心,形成同心圆的配置。......
2025-09-30
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核心素养之间的系统性。同时,核心素养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体现为行为意向、行为技能水平等。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统整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2025-09-30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性水平的物理阅读能力。......
2025-09-29
对教学原则的认识也不能局限于表面,要深刻理解教学原则需要了解其理论背景,《物理教学论》一书从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应用与研究教学原则出发,相应提出“明确意义,增强兴趣;循序渐进,周期跃迁;掌握结构,发展能力”的三个教学原则。因此,师范教育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时,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迎接挑战。......
2025-09-29
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一般而言,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设计。在设计“呈现学习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接受性呈现方式和探究性呈现方式相统一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评估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5-09-29
学前分析对完善教学设计以及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前分析也有助于教师甄别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其次,全面深入的学前分析有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起点行为和新的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全面深入的学前分析有助于确定适当的课的组织形式和知识的深广度,正确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还包括对学生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2025-09-29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因此,应该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物理教学设计,而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强调系统设计时的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和有序性。(二)综合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教学设计也是如此。但同时我们又强调,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训练等必须加强,只有教学过程闭合才能产生切实的教学效率。......
2025-09-29
为了把握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着重点,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得以凸显。“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该项目研究制定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架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土化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型。......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