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也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生物学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因此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是学生能够真正带回家的。......
2023-11-23
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体分为两个潮流。
其一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的“关键能力”的原理性模型,这种模型特别是借助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由三组能力构成——运用工具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自律活动的能力。作为关键能力之核心的是“反思能力”(2006)。这就是说,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引发、动员包括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社会资源,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
其二是美国界定的兼具原理性与操作性的模型,聚焦“21世纪型能力”。2002—2007年推出的“21世纪学习框架”由两个部分组成——彩虹部分和水池部分。
彩虹部分是由核心学科、3R、21世纪跨学科主题,以及三种核心能力:①学习与革新技能,4C(批判性思维、沟通、协同、创造)。②信息、媒体、技术的能力。③生活与生存的能力组成。
水池部分是学习支援系统,包括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专业性提升、学习环境。这个系统旨在形成如下四种能力:①学科及解决21世纪课题的能力(诸如全球意识;金融、经济、服务、创业的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②学习能力、革新能力的形成。③信息、媒体、技术能力的形成。④生存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形成。
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关键课题,不在于习得孤寡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美国一直有众多的项目致力于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概念化研究,形成了旨在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对当今国际教育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称之为“21世纪型能力的学习与评价”的国际项目亦在进行之中,有6个国家及国际机构、世界研究者参与,其一部分见解在PISA2015中产生了影响。(www.chuimin.cn)
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觉察到这股潮流势不可挡。
在欧盟各国,各自界定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推进区域内的课程改革。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采用了“核心技能”的名称,推进职业教育。从1999年的国家课程改革开始,以所有儿童为对象,培育“关键技能”。2010年之后出现重视英、数、理、口语、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倾向。德国以PISA为契机,谋求实施国家教育标准,推进了学校教育阶段成熟度评价的准备。德国界定地由纵横两轴交错而成轴心式模型。即以“认知素养”(知识)、“方法素养”(技能)为纵轴,“自我素养”(自我实现的技能)与“社会素养”(社会责任感)为横轴,构成旨在建构“创造未来能力”的“创造素养”。它强调培育“人格的发展”与自立精神、判断能力、责任感等的“人性”,同时着力于认知人际关系、同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借以培育能够尊重这些关系的个体。大体由三个范畴构成:其一,专业能力(面向世界,创新知识的建构力;获得跨学科知识、诉诸行动的能力)。其二,社会能力(与他者共同计划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其三,自我能力(诸如自我规划、自我行动的能力;彰显恻隐之心的能力;积极进取的能力)。法国在2005年的《学校基本法》参考欧盟的“关键能力”的界定,提出了“共同基础”概念,修订了学校课程标准。芬兰1994年修订课程方案,实施重视“素质能力”的教育,在2001年的政令中提出了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核心素养”。
“21世纪型能力”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北美。在加拿大没有国家级的课程,但指向“21世纪型能力”的州很多。安大略省就在开展面向“21世纪型能力”的界定及其培育的项目研究。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正在采取先进举措的地区当推大洋洲。澳大利亚正在致力于国家级培育“通用能力”的系统课程开发与实施,诸如界定了“通用能力”的达成目标,采取了整合学科的课程设计。参与核心素养的新西兰正在实施“关键核心素养”(思考力,使用语言、符号、文本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参与及贡献能力)的国家课程,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层面有极大的自由度。
在亚洲,日本参照欧美国家的核心素养模型,在自身长期以来的“学力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该模型基于如下两个共识:其一,未来社会需要“读、写、算”之类的“基础素养”;其二,对未知问题给出答案的思考力与同他者的协作能力之类的“实践能力”。这些构筑了由“基础力”(语言技能、数学技能、信息技能)、“思考力”(逻辑性批判性思维力、问题发现与解决力、创造力、元认知力)、“实践力”(自律活动力、人际关系形成力、社会参与力对可持续未来的责任)组成的“21世纪型能力框架”。在韩国,面向2009年的未来性学校课程,参考OECD的关键能力的概念,探讨了“核心力量”概念的导入。该课程旨在偶遇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注重通过创意性体验活动、学科群、学年群的导入,开发学校层面的课程。新加坡以1997年的“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TSLN)的发表为契机,推进重视思考力的教育改革,2010年公布了“课程2015”,旨在21世纪所期望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的教学大纲正在修订之中。新加坡界定的核心素养同心圆模型,由“价值”“社会情感素养”与“21世纪型素养”三个部分构成。它以“价值”为核心,形成同心圆的配置。第一部分——价值。知识、技能本身是受价值制约的。所谓“价值”就是人格特征,借助“信念”“态度”“行为”塑造而成。因此,价值以如下六种价值观为核心:尊重、责任、诚实、关爱、坚忍、和谐。第二部分——社会情感素养。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识、同他者的关系构筑、负责任的决策。第三部分——21世纪型素养,包括公民素养、全球化认识、多元文化理解;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沟通、协作、信息能力。旨在造就“充满自信的人、自律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有仁有义的公民”。[3]
有关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也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生物学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因此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是学生能够真正带回家的。......
2023-11-23
生物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生物核心素养不断地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注意。只有深刻理解了生物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在核心素养下不断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只有深刻领会,才能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2023-11-23
(一)人与工具人与工具维度指的是个人能够运用语言、符号、信息技术等进行有效互动的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发现,语言运用和信息收集与处理是人与工具核心素养里的两个关键点。其核心是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2023-11-23
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核心素养之间的系统性。同时,核心素养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体现为行为意向、行为技能水平等。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统整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2023-11-23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从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发现新时代的教育思维:第一,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这样,“核心素养”的概念自然应运而生:未来社会的创造来自每一个人的能动性,牵涉到每一个人能否凭借自身的力量与同他者协同,创生基于知识的新的回答与价值。毫无疑问,把“表层相关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的判断是错误的。......
2023-11-23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的宏观要求有机结合,具体描述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高中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准绳,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只有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才能明确生物学科教育的根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3-11-23
学者和老师们将这些基本要求总结为“三维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成了“三维目标”的“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因此,从文字表述上看,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相通之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与完善;而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与“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拥有共同的追求,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与概括。......
2023-11-23
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由此看来,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都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中介环节。比如,直观性原则,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这一原则就很难贯彻。因此直观性原则的运用要做到适度,适度的关键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转化。事实上,把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理解为严格的程序活动是不正确的。......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