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生物核心素养不断地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注意。只有深刻理解了生物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在核心素养下不断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只有深刻领会,才能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2023-11-23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既要从个体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也要符合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客观要求。同时,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要反映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紧随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建构的核心素养框架有所差异,但是最后筛选出的核心素养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普遍性
核心素养的普遍性表现在它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一方面,核心素养不同于素养。素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这些情境包括家庭职场、社区及其他公共领域等。素养不应该脱离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素养也有所不同,抽象地谈论所谓“素养”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而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言语信息技能、态度技能、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技能,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一整套科学学习方法体系,从而使自己掌握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每个学科课程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素养要求的普遍性。
(二)系统性
核心素养具有系统性,各指标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依相促。从纵向来看,素养的生成是从生理到心理,再到文化和思想四个不同的、纵向发展的层面,这四个层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基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发生上前者对后者存在一种逻辑在先的意义;二是在内容上后者以萌生的形式存在于前者之中。这决定了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从横向来看,核心素养各因素间彼此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呈现可交互作用、相互渗透、彼此互动的动态发展,甚至是相互依赖可以部分重叠交织,这彰显了“素养”的本质,更彰显了多元面向、多元功能、多元场域高阶复杂、长期培育等“三多元一高一长”等核心素养的特质。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例如反思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自我认知素养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合理认识与评价的意识与能力,包括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优缺点、心理活动的认识,清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做出合理评价判断。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核心素养之间的系统性。因而,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可在纵向上促进不同教育阶段课程的连贯性,也可在横向上促进不同领域课程发展的统整性,在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效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www.chuimin.cn)
(三)生长性
核心素养的生长性表现在其是可教可学、动态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外在刺激,诸如有意义的教育进行规划、设计与培养。当学生踏入社会,核心素养是个人通过积极主动与真实情境展开互动而不断延伸、拓展和生长的开放体系,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个体发展需求的增加,素养的内涵会得到丰富和完善。例如:诸多国家核心素养体系中涉及的沟通交流能力就呈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基础,经过学校课程、活动的系统性训练,学生习得较为标准化、系统化的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搭建起一套适用于学校、家庭环境的交流沟通能力体系。当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社交网络的扩大,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适用于学校、家庭的沟通交流方式显得匮乏,在实践的打磨中,个人的沟通交流方式和技巧越发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更加纯熟、多元、完善的沟通交流能力体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同时,核心素养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体现为行为意向、行为技能水平等。因此,尽管核心素养是动态发展的,但可以根据相关理论开发相应的工具对其进行测评。例如,学生对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认识也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知识结构的完善而逐渐丰满起来的。低年级的学生或许只能认识到社会责任范畴中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但随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的不断丰富,学生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对社会责任的全面理解,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关系中应有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即将自己的存在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四)统整性
核心素养的统整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核心素养并不只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它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其含义也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超越了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观念,是相关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它涵盖了稳定的特质、学习结果(如,知识和技能)、信念—价值系统、习惯和其他心理特征。在各因素之间凸显了态度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其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统整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在于促进个人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社会,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由此统整个人、社会两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个人想取得成功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因而合作参与素养的养成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由此可见,合作参与素养统整了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有关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文章
生物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生物核心素养不断地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注意。只有深刻理解了生物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在核心素养下不断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只有深刻领会,才能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2023-11-23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综合性、发展性和终身性也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生物学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因此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是学生能够真正带回家的。......
2023-11-23
(一)人与工具人与工具维度指的是个人能够运用语言、符号、信息技术等进行有效互动的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发现,语言运用和信息收集与处理是人与工具核心素养里的两个关键点。其核心是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2023-11-23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的宏观要求有机结合,具体描述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高中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准绳,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只有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才能明确生物学科教育的根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3-11-23
学者和老师们将这些基本要求总结为“三维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成了“三维目标”的“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因此,从文字表述上看,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相通之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与完善;而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与“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拥有共同的追求,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与概括。......
2023-11-23
从世界范围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体分为两个潮流。在培育“核心素养”方面正在采取先进举措的地区当推大洋洲。在亚洲,日本参照欧美国家的核心素养模型,在自身长期以来的“学力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新加坡界定的核心素养同心圆模型,由“价值”“社会情感素养”与“21世纪型素养”三个部分构成。它以“价值”为核心,形成同心圆的配置。......
2023-11-23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从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发现新时代的教育思维:第一,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这样,“核心素养”的概念自然应运而生:未来社会的创造来自每一个人的能动性,牵涉到每一个人能否凭借自身的力量与同他者协同,创生基于知识的新的回答与价值。毫无疑问,把“表层相关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的判断是错误的。......
2023-11-23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外,给学生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不仅为追求发现而学,而且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以教师所给的启发性问题为指导,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形式。......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