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成果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成果

【摘要】:由此,素质教育在政府主导下全面铺开,给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此后的十年,素质教育的开展在课程建设、教材优化、师资建设、教学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教育迎来了快速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传统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以此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其间发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由此,素质教育在政府主导下全面铺开,给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基础教育新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分析研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建立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变革,对素质教育所要求学生习得的知识能力和养成的品格精神及其培养措施做出详尽规定。此后的十年,素质教育的开展在课程建设、教材优化、师资建设、教学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做到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www.chuimin.cn)

素质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因此,只有改变思路,才能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重回教育研究的视野。2014年,教育部正式印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此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教育发展进入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题的新阶段。

如此,受国际教育潮流的影响,也源于本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已开始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努力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期望在核心素养统领下推动并深化课程改革。最终,实现对传统的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的矫正,促成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关键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