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构建三化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构建三化体系

【摘要】:(三)文化特色化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将工业、高职教育两大要素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环境,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共性,凸显“宽、正、和”的校园建设理念,校园景观设施突显人文精神与工业文化。倾力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深入挖掘办学历史,让工业文化随处可见。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

(一)课程系统化

重构模块式、分层式、渐进式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成立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分析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构成要素,系统设计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课程。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中,使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线的两大课程体系相互交融,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解决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张皮”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系统问题。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校内教育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包括四大课程模块。

职业素养课程模块:除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外,还包括企业认知、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课程。重点加强学生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的培养和敬业精神、合作态度教育,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除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就业指导职场安全与企业文化等课程,主要为学生形成专业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其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除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包括集中阶段性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系列就业、创业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创业能力,其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5%。

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学生社团、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人文与科学素质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0%。其中学生素质拓展课须修满15学分,社会实践须达到6学分以上,才能毕业。

新体系以第一课堂为重点,第二课堂为延伸,第三课堂为补充,将三者有机融合,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贯通三大课堂教学内容。顶岗实习等不仅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也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社会实践课程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指导教师“双导师制”,共同给出鉴定和学分;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建管理平台,构建了社会实践课“师资共派、学分共认、资源共助、平台共享”四大运行机制。

(二)活动多元化

学校把第二、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投入专项经费500余万元,以项目化运作模式,系统设计实施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100余项,延伸和补充了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1.全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品牌(www.chuimin.cn)

学校以青年先锋工程、科学人文素质工程、身体健康工程、心理阳光工程为统揽,以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为教育重点,设计开展了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科学人文、身体和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企业兼职导师深度参与,企业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无界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一大批针对性强、参与度高、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创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途径、新机制

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人数达100%。创新途径,派学生赴美国、日本等带薪实习。实现了学生参与面大、社会影响大、成果收效大和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基地化、常态化的“三大”“五化”总目标,形成了实践机制“三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结合、校内教育教学与校外实践锻炼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基地建设“两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活动指导“分年级、分类别、分项目”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特色,社会实践成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文化特色化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引入课程建设,渗入学生行为养成。组织“民间工艺大师进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与专题讲座108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礼仪培训,广泛组织书法绘画、剪纸摄影比赛等各种社团活动1100多场,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载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师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工业文化进校园。将工业、高职教育两大要素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环境,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共性,凸显“宽、正、和”的校园建设理念,校园景观设施突显人文精神与工业文化。将学校景观以抽象的“链条”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一轴、二带、三脉、四区”校园景观结构体系和“绿网”景观绿化结构。倾力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深入挖掘办学历史,让工业文化随处可见。学校精选第三机床厂不同时期制造和使用过的67台工业机器,安放在校园,配之以名称、产地、性能、生产历史、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文字介绍,把校园变成了一座展示学校历史发展的“工业文化”博物园,让学生时刻感受工业文化,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

三是企业文化进课堂。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学生社会实践锻炼平台、共同培育基于企业文化的育人环境。立足校企文化对接,分两大领域(硬件配套、软文化)、六大版块(校园环境、实训基地、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服务机制)进行重点建设,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四个全面”(企业文化的全面引入、准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推行、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的全面提升,学生角色的全面转换)。

第四,高职院校文化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凝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提炼工匠精神,编纂校史,启动校史馆建设,着力塑造和传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重工“工匠”精神。在全校征集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旗、校歌等,践行“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文化,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品质,并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文化心理。通过抓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学校形成了团结、诚信、笃行、创新的校风,技高为师、德高为范、爱岗敬业、严谨笃学的教风,志存高远、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学风,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和师生员工的身体力行,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传递和弘扬浓郁的重工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