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高职机电类专业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专业与产业对接,高职机电类专业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摘要】: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即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重庆“6+1”支柱产业、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建立高职教育与工业文化的三大对接机制,即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1]第三,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

第一,构建“工业文化”对接机制。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即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重庆“6+1”支柱产业、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建立高职教育与工业文化的三大对接机制,即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同时,充分挖掘“工业”院校的特点,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索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实现路径。

第二,构建“工业文化”对话机制。依托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一体两翼多平台”全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成为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专业化公共实训基地。学校牵头组建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和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两大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融合)、推进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构建一个机制(工业文化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类专业优势,整合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中下游优质资源,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1](www.chuimin.cn)

第三,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深入挖掘办学历史,因地制宜加以利用,让工业文化随处可见。学校精选第三机床厂不同时期制造和使用过的67台工业机器,安放在校园,配之以名称、产地、性能、生产历史、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文字介绍。通过匠心独运的打造,把校园变成了一座展示学校历史发展的“工业文化”博物园,让学生时刻感受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坚定做强中国制造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