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及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训室实训、企业兼职师傅上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由同一位专业教师担任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沟通联系,两种形式的交替使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进行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晕倒到技能实训操作中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做、思”有效地进行融合,促进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本专业的教学强化了实践环节。一方面增加了核心技能的实践课程课时、采用项目式教学、企业化生产管理和要求;另一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拓展出专业方向与产业对接,突出专业特色,技能要求因方向而异。不同专业方向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和熟练程度,以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在教学手段上,推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软件教学等形式。在教学中大量地使用了图片视频资源,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资源。同时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展网上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教学PPT进行课程的学习,网上课程还汇集了大量的模拟试题等资料。另外,为学生还提供了许多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拓展学习。仿真软件的教学使专科课程实训更为有效和安全,数控编程的正确与否通过软件模拟加工,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www.chuimin.cn)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主要基于工作项目任务的学习。课程的理论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训部分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和小班化教学。学生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内容为载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系列任务和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获得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就会不断获得成就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互相交流中获得问题的答案,老师作为辅助参与到课堂过程中。同时强调课堂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进行模具零件数控线切割加工这一学习情景的学习时,将分成若干任务;线切割机床结构、线切割工艺规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操作、工件装夹与找正、零件的检验、电规准的调整等,同时按项目进行过程和项目管理的目标的要求完成合格模具零件的交货。[4]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目前的师资状况是:学校专业教师企业经验缺乏。目前我校专业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车间实训指导教师有少部分是企业引进,大部分是本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是具有“双证”(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对专业知识了解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实践教学往往处于模拟状态或仿真的层次。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企业师傅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缺乏,执教能力较弱,难完成教育性的实践教学任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有学校承担的责任,也有企业承担的责任。因此,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双导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有关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的文章
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文创业,这些产业从业人员的各类知识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③知识间的联系主要发生在工作过程之中。这两个维度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的知识间的“联系”。工学交替式的设计有助于明确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形成的知识间的联系才是真实的、有效的联系。......
2023-11-23
挖掘技艺劳育的实践逻辑,有利于探寻技艺劳育实践中的不足、问题及成因,进而有助于“病态诊断”和精准施策。所谓技育关系,就是指技艺与育人之间的联系。柏拉图的“哲学观”认为,技艺如同“知识”或“理念”,不仅具备“强人”的功能,同时深蕴育人的现实价值,即让人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美德之人”。(二)技劳关系:重专技,轻通技技艺劳育在实践逻辑层面的第二类关系是“技劳关系”。......
2023-11-23
历史证明,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技艺劳育。因此,国家政策的宏观靶向为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效联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价值指引,加速催化了技艺劳育这一结晶体的生发与人世。技艺劳育既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现实产物,同时亦是实务界系列实践反思后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我国“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育人实践完全相离而去。......
2023-11-23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2023-11-23
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
2023-11-23
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三位一体共同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应明确各级督导对高职劳动教育的督导工作,形成对高职劳动教育的专业督导队伍,科学有效的开展督导工作,形成高职劳动教育的刚性制度。技艺劳育的评价应落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考评。通过开展对家庭、学校、大学生的调研,形成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制度设计。以制度规定高职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评估技艺劳育环节的完成状况和达成的效果。......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