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2023-11-23
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
(一)加强高职学生对技艺劳育的认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认知层面上,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认同。劳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在劳动过程的参与和劳动成果中表现出劳动对个人价值的提升。在马克思劳动人权理论看来,劳动是一切社会价值的根源,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基石。新时代高职劳动价值观培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造人类财富价值的终极源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端正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认知,形成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的脑力学习成为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手段。人类从石器时代拿起锋利的石头作为劳动工具之时,就是手脑并用,相互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人们的任何一项劳动都离不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这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的体力劳动能强健体魄、促进肢体的协调发展,是人的肢体活动;人脑力劳动则能深刻认识客观规律、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情感意志、树立人生理想,是人的思维活动。[2]
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偏废。“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社会劳动有脑体差别和工农之分,只要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则都是值得尊重的。因此,要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着同样崇高的地位,教育者要“善于揭示出大田工作者、畜牧员、建筑工、园艺工的劳动中所蕴含的高尚的、富于浪漫的内容来,那么就也会使学生对这些平凡的职业产生同样热烈的向往。”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对劳动的价值认同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到劳动作为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实现美好生活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的实践锻炼,理论学习的脑力劳动深入思考的结合,才能展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并尊重他人。
(二)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系统化技艺劳育课程体系(www.chuimin.cn)
明确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形成劳动教育的课程特色。好的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劳动教育托举民族的未来。劳动教育课程要在内容上突出劳动对人类历史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强调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应依托劳动教育资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百花齐放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上,可以通过劳动项目实践进行劳动方案设计、记录并总结交流,形成小组合作探究、协同共进的劳动教育形式。
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高职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制定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劳动教育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性质的劳动,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服务性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参与校园公益劳动,劳动实现自我与公共利益的契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型劳动,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为上要目的,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是体力劳动与思想活动的完美契合,强化学生对思想道德的涵养、美感的培育、身体的锻炼、心智的塑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劳动,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应以引导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通过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
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技艺劳育的学习空间和平台的搭建,也是创新技艺劳育形式的重要方式。要逐步厘定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标准、逐步配齐劳动教育的设备设施。劳动教育要充分整合校内外技艺劳育资源,在校内,要保证学生有劳动场地、劳动工具,同时可结合人工智能,创新学生的劳动方式,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在校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作用,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企业等资源搭建全方位的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劳动实践条件,全方位协同育人。根据学生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意愿和实际,在校内可以建设西点烘焙、中餐或西餐制作等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周边农场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参加劳动过程的中与自然、社会、自我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热爱生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3]
新时代技艺劳育要求高职要寻找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劳动实践如果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狭隘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体力劳动,则已经不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形式不断发展。机器的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社会发展的表征。从古代石器、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到近代蒸汽、电气的发明,再到现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演变可以深刻洞悉劳动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劳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方式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学科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催生了信息学、传播学、新能源等学科的产生,展现出了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的形态及其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兴产业增加了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劳动,表现出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被推翻,知识和经验的习得同样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习得,如果没有人的劳动,社会的一切财富不可能自发地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如果仅仅拘泥于生产劳动的教育,显然就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融合,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进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有关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的文章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2023-11-23
根据第三章的调研结果,学生十分关注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时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期望。此外,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还应涵盖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需求。本章节主要从评价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技艺劳育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2023-11-23
挖掘技艺劳育的实践逻辑,有利于探寻技艺劳育实践中的不足、问题及成因,进而有助于“病态诊断”和精准施策。所谓技育关系,就是指技艺与育人之间的联系。柏拉图的“哲学观”认为,技艺如同“知识”或“理念”,不仅具备“强人”的功能,同时深蕴育人的现实价值,即让人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美德之人”。(二)技劳关系:重专技,轻通技技艺劳育在实践逻辑层面的第二类关系是“技劳关系”。......
2023-11-23
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
2023-11-23
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消解“二元”分割创造了氛围,而以技艺劳育为代表的技能形成机制则为消解提供了条件或执行框架。学校和企业也将在技艺劳育这一框架下进一步延伸至在岗职业培训与职业提升阶段,两者成为促进技术专家成长的持久动力。技艺劳育提供了持续有效“经验生长”的基本模式与通道。......
2023-11-23
对学校、企业、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保障他们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为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三)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合作性,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和培训企业在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23-11-23
历史证明,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技艺劳育。因此,国家政策的宏观靶向为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效联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价值指引,加速催化了技艺劳育这一结晶体的生发与人世。技艺劳育既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现实产物,同时亦是实务界系列实践反思后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我国“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育人实践完全相离而去。......
2023-11-23
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