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摘要】: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

(一)加强高职学生对技艺劳育的认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在认知层面上,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认同。劳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在劳动过程的参与和劳动成果中表现出劳动对个人价值的提升。在马克思劳动人权理论看来,劳动是一切社会价值的根源,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基石。新时代高职劳动价值观培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造人类财富价值的终极源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端正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认知,形成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的脑力学习成为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手段。人类从石器时代拿起锋利的石头作为劳动工具之时,就是手脑并用,相互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人们的任何一项劳动都离不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这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的体力劳动能强健体魄、促进肢体的协调发展,是人的肢体活动;人脑力劳动则能深刻认识客观规律、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情感意志、树立人生理想,是人的思维活动。[2]

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偏废。“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社会劳动有脑体差别和工农之分,只要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则都是值得尊重的。因此,要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着同样崇高的地位,教育者要“善于揭示出大田工作者、畜牧员、建筑工、园艺工的劳动中所蕴含的高尚的、富于浪漫的内容来,那么就也会使学生对这些平凡的职业产生同样热烈的向往。”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对劳动的价值认同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到劳动作为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实现美好生活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的实践锻炼,理论学习的脑力劳动深入思考的结合,才能展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并尊重他人。

(二)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系统化技艺劳育课程体系(www.chuimin.cn)

明确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形成劳动教育的课程特色。好的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培植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劳动教育托举民族的未来。劳动教育课程要在内容上突出劳动对人类历史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强调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应依托劳动教育资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百花齐放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上,可以通过劳动项目实践进行劳动方案设计、记录并总结交流,形成小组合作探究、协同共进的劳动教育形式。

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高职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制定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劳动教育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性质的劳动,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服务性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参与校园公益劳动,劳动实现自我与公共利益的契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型劳动,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为上要目的,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是体力劳动与思想活动的完美契合,强化学生对思想道德的涵养、美感的培育、身体的锻炼、心智的塑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劳动,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应以引导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通过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

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技艺劳育的学习空间和平台的搭建,也是创新技艺劳育形式的重要方式。要逐步厘定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标准、逐步配齐劳动教育的设备设施。劳动教育要充分整合校内外技艺劳育资源,在校内,要保证学生有劳动场地、劳动工具,同时可结合人工智能,创新学生的劳动方式,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在校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作用,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企业等资源搭建全方位的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劳动实践条件,全方位协同育人。根据学生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意愿和实际,在校内可以建设西点烘焙中餐西餐制作等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周边农场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参加劳动过程的中与自然、社会、自我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热爱生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3]

新时代技艺劳育要求高职要寻找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劳动实践如果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狭隘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体力劳动,则已经不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形式不断发展。机器的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社会发展的表征。从古代石器、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到近代蒸汽、电气的发明,再到现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演变可以深刻洞悉劳动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劳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方式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学科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催生了信息学、传播学新能源等学科的产生,展现出了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的形态及其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兴产业增加了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劳动,表现出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被推翻,知识和经验的习得同样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习得,如果没有人的劳动,社会的一切财富不可能自发地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如果仅仅拘泥于生产劳动的教育,显然就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融合,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进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