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文创业,这些产业从业人员的各类知识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一种合乎理想的完备的知识就代表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被视为教育社会学家迈克·杨(Michael Y.)口中“职业知识概念化”的载体。迈克·杨认为,职业知识的获得需要搭建理论知识和工作知识之间的桥梁,而这一桥梁便是“再情境化”——通过一定的课程模式、教学策略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实践之中,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工作实践需要的工作知识,更能够获得实现了“情境化”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工作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有机整合,而整合之后所形成的便是职业知识,这一过程便可称之为职业知识的概念化。这个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认知超越当前的岗位实践经验,当工作场景发生了变化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知识间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知识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和组合。而且知识间的联系实际上也正是知识“再情境化”的路径。因为当学习者在关系网体会到了某类知识的价值与功能后,他(她)就能凭借这一基本认识在不同情境中合理安排知识的位置与出现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会学习”。
对于一线从业人员而言,这些联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这些知识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逻辑进行组织的,而是围绕工作任务加以组织的。工作任务及其生发出的工作目标是从业人员学习与利用知识的出发点。从业人员是基于“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或“如何达成这个目标”而调取知识,并非学问环境中的基于“如何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正如杜威所言:“职业是信息和观念的组织原则,是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组织原则。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在杜威眼里,职业“好像磁铁一样吸收资料,又好像狭水一样保存资料。这样组织知识的方法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是和需要联系的”。②知识间的联系是发生在职业情境下的联系。那么职业情境中的元素(如岗位性质、工作场所人际关系等)会对个体知识的组织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每个人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会有所不同。③知识间的联系主要发生在工作过程之中。工作过程是从业人员使用知识的基本逻辑,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凸显知识间最真实的协作关系。④知识特征兼具普遍性与个性化的特征。有些联系发生在跨职业乃至跨行业的工作过程之中,但是有些联系则更多地凸显出个人对知识理解的结果。
知识间的联系包含两种类别:一种是空间层面的联系,即各类别知识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是时间层面的联系,现有知识与以前知识以及未来知识间的联系。这也是杜威口中的“知识”,因为他认为知识就是认识一个事物和各方面的联系。体现在知识特征中就是过去的知识、现在的知识以及未来可能的知识。这样,知识就具有了时空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的知识间的“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从业人员的这种“联系”呢?
技艺劳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培养这种联系的环境与要素。
工学交替式的设计有助于明确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工学交替本质上是检验知识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螺旋式设计。它允许学习者通过“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多环节重复,不断检验已有知识特征的合理性,使用过去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进而形成过去的知识与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当我们通过数轮“理实交叉”后建立起了稳定的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后,我们对待工作任务或任何工作情境中的事物就更为“自由”。因为我们拥有了针对工作任务和事物的广泛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够帮助我们间接地了解和处理一个新任务和新事物。(www.chuimin.cn)
技艺劳育发挥了真实问题、任务的驱动功能,抑或是培训中心中来源于工作现场但又经过了特殊设计的工作任务,能够成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空间维度联系的抓手。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形成的知识间的联系才是真实的、有效的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暗含了对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接近真实需求的。
技艺劳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与项目的机会。真实的工作过程与项目是学生组织知识联系、形成真实、有效的知识串联逻辑的基础。职业教育中脱离工作过程的知识系统化,与普通教育中脱离知识学科逻辑的系统化一样,都无法最佳呈现出知识演化与应用的状态。
老师的参与,为学生知识间联系的修正、完善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指导。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知识特征具有普遍性与个性化双重特点。在工作场所中与老师基于观察与模仿的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反省原有知识联系,学习老师(专家)知识联系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模仿等体悟老师是如何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知识的,以及为什么这些知识在此刻可以被使用,它的价值如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问题的独到理解与习得的经验相融合,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化,且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间的联系机制。
有关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的文章
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消解“二元”分割创造了氛围,而以技艺劳育为代表的技能形成机制则为消解提供了条件或执行框架。学校和企业也将在技艺劳育这一框架下进一步延伸至在岗职业培训与职业提升阶段,两者成为促进技术专家成长的持久动力。技艺劳育提供了持续有效“经验生长”的基本模式与通道。......
2023-11-23
但是以技艺劳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是否能够发挥出同样的知识创新的效果呢?知识的创造始于共同化,在经过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的过程后实现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的融合吸收以及在“质”与“量”上的扩大,并开启新一轮的知识螺旋。新知识则是通过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被创造出来;②知识创新是二元情境融合的过程。这便是技艺劳育促进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
2023-11-23
挖掘技艺劳育的实践逻辑,有利于探寻技艺劳育实践中的不足、问题及成因,进而有助于“病态诊断”和精准施策。所谓技育关系,就是指技艺与育人之间的联系。柏拉图的“哲学观”认为,技艺如同“知识”或“理念”,不仅具备“强人”的功能,同时深蕴育人的现实价值,即让人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美德之人”。(二)技劳关系:重专技,轻通技技艺劳育在实践逻辑层面的第二类关系是“技劳关系”。......
2023-11-23
根据第三章的调研结果,学生十分关注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时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期望。此外,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还应涵盖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需求。本章节主要从评价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技艺劳育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2023-11-23
对学校、企业、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保障他们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为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三)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合作性,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和培训企业在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23-11-23
历史证明,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技艺劳育。因此,国家政策的宏观靶向为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效联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价值指引,加速催化了技艺劳育这一结晶体的生发与人世。技艺劳育既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现实产物,同时亦是实务界系列实践反思后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我国“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育人实践完全相离而去。......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