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成果显著

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成果显著

【摘要】: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学习者在学习到知识后,还要有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指主体(间)对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在课堂学习中表征为师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与原认知结构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或独特的理解。知识来源于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知识的意义建构分为三个层次:客观知识的学习属于基础层面,也就是本节所提到的第一个价值——知识的学习。但是这只是知识进入学生大脑中的第一步。学生需要通过接收式建构的方式达到“表层意义建构”的结果。然后经过“师生的探究式建构”,最终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一般而言,学校提供了学生学习客观知识与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空间。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学进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都是学生学习、掌握与巩固知识的手段。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但是这一步学生只完成了对知识的接受,而并非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也就是说,这些知识还是处于学生以外的知识,还未被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那么,学生带着这些客观知识进入工作场所,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深层次意义建构的过程。(www.chuimin.cn)

除了上述提到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以外,职业伦理规范知识同样也能够实现在学校与工作场所间的建构。学校中的道德理论教育是推动学生由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动力之一,是规范内化的认知基础。但是这些知识的传授应基于特定的岗位、行业,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设定中了解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意义。对于区域性服务知识而言,学习者在扎根地方获得客观知识后,会将其转换并带入到组织(企业或学校)之中。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由于理论体系与经验体系下的工艺技术知识是“一体两面”之关系,所以经验体系与理论体系可以互为意义建构的材料。学校所提供的显性的工艺知识可依靠企业内的隐性的工艺知识进行补充,而隐性的工艺知识可以依靠显性知识提供大部分的解释。素材库知识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提取、抽象、改变或组合。这个过程就是将普通的素材与理论加工成具有特定价值的创意的过程,是赋予普通素材以全新意义的过程。它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个性化编码。学校与社会可以提供大量的素材,但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了素材处理和赋予素材意义的抓手;行业知识是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学校和社会所提供的外生性行业知识将通过企业内实践所形成的内生性行业知识而获得意义。“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学校和企业两大场所获得。学校中获得的抽象层面的基本知识,将在企业中得到检验、修正与情境化。学校中基于良构问题所形成的判断决策知识将在工作现场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修改,并最终形成基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新的判断决策知识。学习工具使用知识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工具操作者具有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是使工具操作者形成根据情境调节工具使用细节的能力。在工作场所中调节工具使用细节,实际上正是赋予基本操作能力以意义的表现。学习者通过在情境当中的灵活调节,了解了操作能力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