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挖掘技艺劳育的实践逻辑,有利于探寻技艺劳育实践中的不足、问题及成因,进而有助于“病态诊断”和精准施策。通过理论与实地观察分析,职业院校技艺劳育实践依然存在“技—劳—育”三张皮分离的现象,进一步细化也就是“三重三轻”——“重成器,轻成人”“重专技,轻通技”与“重劳力,轻劳育”。
(一)技育关系:重成器,轻成人
技艺劳育在实践逻辑层面的第一类关系是“技育关系”。所谓技育关系,就是指技艺与育人之间的联系。柏拉图的“哲学观”认为,技艺如同“知识”或“理念”,不仅具备“强人”的功能,同时深蕴育人的现实价值,即让人在技艺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美德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技艺”在“为了什么”层面表示两种含义,其一是为了某产物的善,其二是为了人的善,即具有对人的伦理价值意义。美国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将两种“为了”区别为“为了什么”和“为了什么的缘故”,前者用以表达效用,后者则指向意义明。进一步理解,前者则可以表达为“物的善”,即通过技艺学习,获得维持生活的技术或手艺,后者亦可以阐释为“人的善”,即通过技艺劳动实现自我终极价值。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亟须根除“技术与育人”分离的问题。一是将“技术人文”思想融入培养目标。技术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啊,也就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且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以“技术人文”思想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纠正培养“工具人”的错误倾向。二是将“技术人文”思想渗透培养课程。通过建构技术思想史、技艺美学、技艺精神与社会道德等价值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技艺的育人价值,启发学生自我追求和探索世间美好的兴趣,让学生在技艺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行,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未来职业生态人。三是将“技术人文”思想融进培养环境。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够陶怡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在职业院校中既要营建“崇尚技艺”的文化氛围,更要构建“人文主义”的文化环境,实现技术文化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从而培养“文武双全”与兼容并蓄的未来人才。四是将“技术人文”思想纳入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职业院校检验学生技能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革新“技术工具”导向的评价理念,及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权重,在考量技术技艺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文化素质、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测量和评估,倒逼学校和学生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培养将劳动者作为主体的“人”。(www.chuimin.cn)
(二)技劳关系:重专技,轻通技
技艺劳育在实践逻辑层面的第二类关系是“技劳关系”。所谓技劳关系,就是技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与马克思等思想家们的研究论断,亦是国内史料记载及国家领导人的主要思想,都表达出“技艺就是劳动,劳动涵盖技艺”的重要结论。遵循这一逻辑,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习得的过程,本质上就属于劳动范畴。以“技艺”为主要参照物,技艺代表专业技术能力,即拥有解决某个问题、制造某个产品或掌握某种工艺的能力;而劳动则代表通识性基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集合,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审美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等诸多能力类型。以能力价值为起点,通识能力是学生习得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弥补“技术至上”思维局限性的有效利器,更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敬业精神与公民意识,实现学生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有效法宝。察看我国职业教育“技艺与劳动”发展实际,不难发现“专识”与“通识”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重专技,轻通技”的问题此起彼伏。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由传统的“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升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我们理顺“技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解决“重专技,轻通技”的问题。第一,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肇始于19世纪初期的“通识教育”,是为学生灌输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等一般性知识作专业和非职业的教育。通识教育主张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如同“土壤”与“作物”,唯有土壤肥沃才能达成作物丰收,两者并不对立而是共融。职业院校理应牢固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劳动教育始终,扎实培养学生通识技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优化通识教育师资。师资水平与通识教育质量密切关联。可以通过“外引”与“内培”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优化通识教育师资。在外引上,允许通过聘请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师或国内外通识教育知名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通识教育教学、课程、教材与科研全过程。在“内培”上,依靠“师傅传帮带”的形式组建通识教育帮扶团队,开展通识教育师资校本培训,不断提升学校年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重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物化载体。从文化、历史、道德修养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层面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打造通识教育“金课”,使之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窗口的“助推器”和“发动机”。同时,合理分配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课时,适当将通识教育课程的“关口”前移,促使学生及时完成“通识转型”,进而通过专业技能学习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有关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的文章
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历史证明,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技艺劳育。因此,国家政策的宏观靶向为技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效联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价值指引,加速催化了技艺劳育这一结晶体的生发与人世。技艺劳育既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现实产物,同时亦是实务界系列实践反思后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我国“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育人实践完全相离而去。......
2023-11-23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2023-11-23
根据第三章的调研结果,学生十分关注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时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期望。此外,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还应涵盖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需求。本章节主要从评价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技艺劳育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2023-11-23
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消解“二元”分割创造了氛围,而以技艺劳育为代表的技能形成机制则为消解提供了条件或执行框架。学校和企业也将在技艺劳育这一框架下进一步延伸至在岗职业培训与职业提升阶段,两者成为促进技术专家成长的持久动力。技艺劳育提供了持续有效“经验生长”的基本模式与通道。......
2023-11-23
对学校、企业、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保障他们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为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三)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合作性,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和培训企业在技艺劳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23-11-23
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构建,形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高职技艺劳育体系。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技艺劳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三)搭建技艺劳育综合实践基地,创新发展技艺劳育形式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是构建新时代高职技艺劳育的新形态,是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的重要方式。......
2023-11-23
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