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课堂改革研究成果

【摘要】: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厘清这一产物的来龙去脉,首要任务是回答其有何理论逻辑,以及理论逻辑具体是什么的问题。阐释技艺逻辑的理论逻辑,可以从词根分解上寻找。在词根的语义溯源上,技艺劳育可以被理解为“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深度融合之后产生的结晶,即如同“1+1>2”的数理转换。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一外一内的有机结合,使得物质能量关系产生催化效应,进而引起“技艺劳育”从量变到质变。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

(一)技艺育人观——技艺就是劳动

技艺育人观是通过技术技艺传授、模仿、研习、创新与实践等教育活动来实现学徒(学生)工匠精神塑造与赖以生存工艺技能习得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态度。

从国际史料来看,技艺的足迹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之中。在延续“语言技艺”的话语体系上,智者柏拉图将技艺纳入其哲学思想并作为基础概念单元加以大肆阐发。他认为“技艺”与“知识”是类比物,皆是被理性捆绑在心灵的“真意见”,可以使人成为优秀的“智慧之人”。一切“技艺”均需要历经学习生产、制造及使用等环节。“技艺”的开端就是用“真实的物体制作一些玩具”。柏拉图的“技艺”体系学说一方面肯定了技艺的育人作用,能够使人掌握智慧之学,另一方面也隐喻了“技艺”与生产、制造与创造等动作之间的关系,即技艺的本质无法与劳动相剥离。紧接着,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观”再次肯定了技艺是劳动其目的在于生产技艺产品和闲暇思考教育。后经数千年沉思与摸索,技艺育人与劳动的关系愈发清晰。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技艺教育”思想指出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绅士教育涵盖的基本内容,同时必须接受基本的技艺训练。技艺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劳动技艺的习得可以愉悦身心、沁人心脾,使学习者触摸学习乐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技艺就是劳动”蕴含了古典先哲的智慧意。

回看国内,技艺育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技”发源于手工劳动,主要代表某类技术与技能,后来也日渐出现“百工”,形容掌握某种技能的人。“艺”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手持工具,勤劳地在地里耕作”,主要表示一种劳动观念。后经演化,“艺”的概念开始与“技”互通,表示“技,才”之意,随即也就产生“技艺、才艺”的惯用术语。“技艺”与“生产劳动”不可分割,或者说技艺本质上就是劳动,尤其是手工劳动、耕地劳动等。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技艺教育也常被视为低等劣势之学。譬如,《论语·子罕》篇记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孟子进一步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充分表达了孔孟“技艺”“育人”思想。后来,随着“工匠(熟练掌握技艺的人)”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官匠”的出现,技艺教育也从底层走向大众舞台并得到世人推崇,相继出现了“师徒传承”“家族教育”以及“官府教育”等技艺育人形式,旨在通过手工劳动教育形塑学徒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和习得精湛自如的技艺能力,进而帮助其立足于社会中,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栋梁之材。近现代,尽管技术和技艺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甚至已经走上“异化”之旅,但随着“工匠精神”的价值回归,唯有通过“精益求精的‘劳动’才能创造新器物”依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具体到学校教育领域,职业院校在技艺育人的过程中,学徒对于技艺的习得往往是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和劳动而来。因此,无论是技艺的授受,传承抑或是习得,技艺的本质就是劳动,也就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技艺是作为手段的劳动。”(www.chuimin.cn)

(二)劳动育人观——劳动涵盖技艺

劳动育人观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形成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增设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等环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态度。劳动育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国际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劳动”进行了初步探索,不仅提出了“物品交换”的劳动法则,同时也辨析了“劳动”的范畴。他认为“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只有从事“好的劳动”,且展现出精湛的劳动技艺水平,才能成为优秀的劳动者。亚里士多德的“劳动观”虽然并没有对什么是劳动作出详细阐述,但其已经认识到“技艺”在劳动的范畴中具有重要地位,即劳动理应涵盖技艺的“动作”范畴。进入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劳动”赋予了新的含义,加速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马克思基于人的本性一再强调劳动在人类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恩格斯直截了当提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因此,马克思断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在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中,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学校的价值功能。他认为:“学生接受关于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操作课程。……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劳动观为后人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源泉,同时也科学阐释了“劳动”与“技术、技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