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即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重庆“6+1”支柱产业、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建立高职教育与工业文化的三大对接机制,即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1]第三,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
2023-11-23
通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校为主,由学校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这些与企业对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因此,重构的课程体系成为技艺劳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将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培养的目标和内容,需要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思维碰撞,达成共识。技艺劳育课程的构建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要以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二要考虑整个行业的普遍需求,而不是单方面的考虑某个企业的需求;三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职业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我校在实践过程中,成立了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构建课程体系。下面我们以机电大类里的模具专业为例,来说明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
(一)开展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
学校与某集团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小组,开展企业调研分析出模具专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二)组织专家研讨,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确定学校技能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同步推进,以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专项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三个层面技能培养为基本框架,改革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形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专门化课程的课程路径。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把企业岗位任务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转化成了学生学业考核指标,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的统一。
(三)内容对接岗位,开发校本教材
在课程开发方面,以公司实际模具设计、生产、测试等岗位需求为依据,把模具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转化成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之间的有机衔接,将岗位标准转化成了课程标准。将专业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将每个课程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项目,开发学生制实训项目,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了《模具认知》《典型产品三维建模》《水果刨模具设计与制造》《保温杯产学研一体化课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实践过程中很好地与企业实现了课程开发方面的对接,将企业革新的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很好地融入新开发教材中,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这些教材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一个实训项目包括任务目标、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等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较强,而且图文并茂,大量采用实物图和表格来展示知识点,直观性强,易懂易会,比较符合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进行自学。
学校的教学资源是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使用的一切资源,包括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各类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数字化资料等学习资源。学校的专业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技能教学的校本教材,目前已成功开发《走进永康五金》《休闲运动车装配工培训》等10多种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技能教学的内涵,更使之与地方产业特色融合起来。这些教材贴近生产实际,实用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www.chuimin.cn)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到与模具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岗位见习产业调研、技能操作体验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认识与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与职业行为习惯等。微课程授课大纲设计时,以模具在各行各业中具体应用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为逻辑主线,突出模具专业的职业特色。
(四)创新教学课程,开发慕课资源
互联网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日益密切,其中“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颠覆性变革。慕课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产品,这种在线网络课程受到教育领域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中职慕课的引入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让微课程建设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团队共同探讨如何确定微课程呈现方式,确定微课资源以“问题情境、任务实施、任务拓展、任务回顾”四环节来展开。根据模具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通过仿真动画的方式介绍冲压模和塑料模的类型及其生产过程,通过走进现代工业企业,各用三个实例展现利用模具生产冲压制品、塑料制品、压铸制品、锻造制品、橡胶制品等生产过程;通过走进模具企业,让学生参观中小型模具企业,了解模具设计常用的软件,了解企业里如何利用机械加工设备进行模具加工,理解典型的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如何进行装配和调试的。通过现代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大量视频、仿真动画等展示,尽量以丰富的信息给学习者多感官的刺激和体验。
(五)统一建设标准,制作优质微课程教学资源
参建教师根据团队提出的微课制作理念,根据分工完成了20个拍摄脚本、20个PPT和20个配音脚本,统一上交到《走进模具》微课负责人处,由负责人统一修改拍摄脚本和PPT等,使开发的微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也有统一标准。为了制作高质量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请专门制作公司进行拍摄并进行后期处理。根据设计的脚本,拍摄人员分赴各地,对深度合作的企业进行拍摄,展现现代企业新工艺、新知识和新设备等,拍摄人员拍摄了冲压制品、塑料制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拍摄了从模具设计、备料、模具加工、热处理、装配、试模等模具生产过程。同时制作公司根据团队成员设计脚本和PPT,利用等软件进行配音、配字后期处理。
有关高职机电类专业技艺劳育的课堂改革研究的文章
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即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重庆“6+1”支柱产业、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建立高职教育与工业文化的三大对接机制,即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1]第三,打造“工业文化”博物园。......
2023-11-23
二是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
2023-11-23
单纯的对客体的认识不能称为知识,只有个体赋予客体以意义才能生发出知识。技艺劳育课程就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拥有表层与深层意义建构的机制。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教材和教师的搜集整理为主,经过精心遴选过的知识将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成为学生进行表层意义建构的原材料。这种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这些客观知识以意义,并用其指导工作的开展。......
2023-11-23
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消解“二元”分割创造了氛围,而以技艺劳育为代表的技能形成机制则为消解提供了条件或执行框架。学校和企业也将在技艺劳育这一框架下进一步延伸至在岗职业培训与职业提升阶段,两者成为促进技术专家成长的持久动力。技艺劳育提供了持续有效“经验生长”的基本模式与通道。......
2023-11-23
目前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已聘请了多家公司的优秀设计师为外聘教师,负责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校内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由校内主讲教师以形成性鉴定与终结性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侧重过程考核,包含考勤、课堂纪律、课堂互动等内容;课外实训部分的考核,由顶岗实习导师和企业师傅评价组成,以实际操作成绩作为最终考评结果。......
2023-11-23
技艺劳育课程同样具备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的价值。由于技艺劳育课程中的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结构化的安排,学校教学与工作场所教学间的要素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匹配与衔接,那么这种验证也就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技艺劳育为学生或学生提供了工作场所之间知识的迁移机制。技艺劳育中的工学交替与周期性、阶梯化的设计则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
2023-11-23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功能、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学媒体的特点性能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利用人的多种感官的结合,不是1+1=2的结果,而是1+1>2的结果。......
2023-11-23
根据第三章的调研结果,学生十分关注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时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发,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期望。此外,技艺劳育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还应涵盖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满足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需求。本章节主要从评价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技艺劳育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