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安志顺:《鸭子拌嘴》,民族打击乐;
曲云:《香山射鼓》,筝曲;
杨洁民:《绿腰》,琵琶曲;
饶余燕:《骊山吟》,民族管弦乐音诗;
饶余燕:《玉门散》《雨霖铃》《鼓段魂》,民乐合奏;
饶余燕:《黄陵随想》,筝与乐队;
吉喆:《秦·兵马俑之声》,民族管弦乐合奏;
李石根译谱、王迪填词:《送人之军》《无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石根译谱、王海天填词:《终南山》《忆江南》,无伴奏合唱;
李石根译谱、李世斌填词:《忆秦娥》;
曲云:《柳含烟》,西安鼓乐同名曲牌译谱、填词;
周煜国:《秋望》,筝三重奏;
周煜国:《满园春》,笙独奏;
孙永志:《遐方怨》,笛与乐队;
任鸿翔:《明姬怨》,琵琶曲;
宁勇:《长安鼓乐阮曲集》;
梁欣:《轩辕颂》《新翻别子》;
梁欣、吴晓钟:《满园春》,管子独奏;
程天健:《雨霖铃》,管子独奏;
冯亚兰译配:《诉衷情》《鹊踏枝》,古乐词曲;
程长宁:《明妃怨》,琵琶与乐队;
等等。
【注释】
[1]李石根.西安鼓乐还需深入研究.中国音乐,1999(1).
[2]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3]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4]程天健,李宝杰编.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5]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7]李健正.长安古乐乐种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1).
[8]李世斌.西安鼓乐——陕西传统器乐概观之六.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2).
[9]冯亚兰.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10]孙婧.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11]左继承.西安鼓乐谱与日本雅乐谱之比较——探西安鼓乐谱的源流.中国音乐学,2001(1).
[12]李石根.一种特异的鼓谱——西安鼓乐中的“鼓札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1).
[13]吴晓萍.西安鼓乐俗字谱的译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4).
[14]冯亚兰.关于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的意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3).
[15]程天健.西安鼓乐记谱法及其读谱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2).
[16]方建军.西安鼓乐《雨霖铃》记谱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1).
[17]即《正宫端正好》《黄钟醉花阴》《中吕粉蝶儿》《南吕一枝花》《仙吕赏花时》《商调集贤宾》《双调新水令》《越调斗鹌鹑》等.
[18]冯亚兰.婆罗门词曲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1).
[19]程天健.长安古乐曲《雨霖铃》浅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1).
[20]吕洪静.《赶东山》乐曲小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4).
[21]张燕.论“西安鼓乐”之“鼓”.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10.
[22]王平.论鼓在西安鼓乐中的突出作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3]程天健.长安古乐乐器研究——吹管乐器笛子的种类及用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3).
[24]王晓如.西安鼓乐锣铰类乐器概述.丝绸之路,2012(14).(www.chuimin.cn)
[25]王鹤.西安鼓乐匀孔笛的历史探析.音乐天地.2009(9).
[26]焦杰.西安鼓乐七音十簧笙的局限及全簧笙运用的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音乐学院学报),2012(3).
[27]李石根.法曲辩.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2).
[28]李石根.谈“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1).
[29]李健正,余铸.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之一——行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1);李健正,余铸.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之二——坐乐(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4);李健正,余铸.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之二——坐乐(中).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4);李健正.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之二——坐乐(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2),等等.
[30]褚历.西安鼓乐中的大乐.中国音乐学,2004(2).
[31]褚历.西安鼓乐中的民间宗教仪式歌曲——念词.中国音乐,2001(3).
[32]李武华.西安鼓乐音律溯源.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33]李石根.论西安鼓乐的宫调特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2).
[34]李来璋.从西安鼓乐的译谱再谈日本都节调式(音阶)的成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1).
[35]吴晓萍.西安鼓乐宫调问题研究述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1).
[36]冯亚兰.长安古乐的宫调及音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9(3).
[37]郑荣达.西安鼓乐调的猜想.中国音乐学,2004(1).
[38]李健正.西安“古乐”曲体考释(上、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2、3).
[39]褚历.西安鼓乐中花鼓段、别子、赚的曲式结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2).
[40]褚历.西安鼓乐中坐乐全套的曲式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
[41]褚历.西安鼓乐中耍曲的曲式结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42]褚历.西安鼓乐的变奏手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43]褚历.西安鼓乐中鼓段曲的曲式结构.音乐研究,2001(4).
[44]褚历.西安鼓乐中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京套的曲式结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45]李健正.长安古乐调与日本雅乐调的比较研究(上、中、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1、2、3).
[46]吕洪静.唐宋大曲“入破”与西安鼓乐中的“赚”的比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1994(4).
[47]吕洪静.从西安鼓乐中的“换头”音乐形态看唐代的一种拍式.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3).
[48]李石根.西安鼓乐的民俗性与宗教因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1).
[49]吕洪静.朝山进香与伏腊华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3).
[50]程天健.长安古乐的“俗语”诠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4).
[51]文茹.西安鼓乐“西五台庙会”的民俗传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4).
[52]叶明春.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53]丁静,文茹.庙会民俗中的西安鼓乐的考察及功能分析.人民音乐,2010(9).
[54]武文斌.杰出的西安鼓乐演奏家——安来绪先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4).
[55]丁静,冯亚兰.陕西长安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艺人组织谱系考察交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1).
[56]张振涛.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西安鼓乐全书》述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57]程天健,王晓平.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先生学术寻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58]王晓平,赵晨泉.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西安鼓乐民间艺人田孝梨访谈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
[59]张颖.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现状与变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0]项阳.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中国音乐,2003(2).
[61]冯光钰.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及生态还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2]许德宝,雷达.论西安鼓乐保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3]王晓平.论西安鼓乐的保存与保护.亚太民族音乐第1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年10月.
[64]李石根.西安鼓乐还需深入研究.中国音乐,1999(1).
[65]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6]项阳.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67]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8]袁建军.传统乐种研究的新维度——西安鼓乐研究述略(2009—2013).美与时代,2015(3).
[69]潘黎.民族打击乐《鸭子拌嘴》的艺术成就.音乐生活,2006(10).
[70]曲云.筝曲《香山射鼓》的创作与实践.中国音乐,2003(04).
[71]程长宁.琵琶与乐队《明妃怨》的创作思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1).
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文章
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西安鼓乐流布于西安城区及其周边,乐社活动以西安城区为中心,涉及西安城区、长安、蓝田、周至、眉县等地。演奏西安鼓乐的社团被称为“乐社”,在周边的区县还被称为“香会”或“水会”。俗派乐社都位于西安市附近的区县乡村,属于“乡村鼓乐社”。“城派”鼓乐社以西安市的城隍庙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大吉昌鼓乐社为代表。“乡派”则以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及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为代表。......
2023-11-23
现阶段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保护方案,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保护是条件,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西安鼓乐的生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图11)西安鼓乐如果脱离了民俗、脱离了民间基层,脱离了当地的文化,保护就无从谈起。......
2023-11-23
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鼓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研究,即谱、调、律、器四个方面。西安鼓乐的研究重点也从具体形态拓展到文化价值的讨论,这些论文虽涉及文化内涵,但多偏重于“就价值论保护”的层面,或宏观泛泛而谈,“但结合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来看,仍有许多尚待挖掘之处。因此,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学术再生点,对于该乐种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23
由于靠近城市,这里的土地原先大部分种小麦,现在已经被经济果树替代。我们8点从西安音乐学院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于10点到达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开发区之一的赵公明财神庙。西村鼓乐社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演出四场,分别为上午10:00,11:00两场,下午15:00,16:00两场。第一家是市内东仓乐社长期入驻大唐芙蓉园,第二家便是南集贤西村乐社入驻周至县赵公明财神庙景区。还需进一步观察。......
2023-11-23
一批以专门研究西安鼓乐的学术机构相继建立,例如,1980年西安音乐学院成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其重点研究项目为长安古乐研究,由雷家駪、冯亚兰负责,1985年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长安古乐学社”。2008年,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下设西安鼓乐研究所等。《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4]《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5]以及《西安鼓乐研究综述》[6]等文已做了详细的归纳与梳理。......
2023-11-23
2009年10月,“鼓乐老人”——李石根先生的《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图5《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第一部分西安鼓乐概论分为五编,即第一编西安鼓乐概述。第四章四十年间西安鼓乐活动大事记,这是民间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往往被学者容易忽略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安鼓乐,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为学界和社会广泛认可。......
2023-11-23
武文斌编著:《西安鼓乐曲选》(壹),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20世纪中叶以来,有不少的学人、同好深入民间乐社体验、探究,为摸清这一乐种的脉络、内涵、形式及其作用,耗费了毕生的精力。该书对西安鼓乐曲式结构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较为完整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以及传统乐种的研究也具有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参照意义。......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