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1.冯亚兰,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面对长安古乐(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作者认为,从所用谱字看,其来源与唐、宋谱字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从宫调音阶看,其本身就存在有均、宫、调的传统;从套曲结构和曲体看它不但继承了宋代“赚”和“唱赚”的结构形式,而且其散曲、套曲、套词、南词、北词、分词等,都和继承元代的艺术创造有直接关系;从曲名看,长安古乐中的“耍曲”应该是唐“法曲”的同音词。以上种种说明,它是祖祖辈辈长安人汲取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精髓,智慧性地创造和发展而成的优秀地方乐种。它虽接受了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只说明它的源“远”而“古”。它的存活绝不是某一乐种的直传,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原则和规律的。
2.褚历,西安鼓乐中坐乐全套的曲式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坐乐全套是西安鼓乐中,除行乐歌章以外的、各种坐乐体裁的乐曲按照一定的程式连接、组合而形成的大型套曲形式。它篇幅宏大、结构严谨,是西安鼓乐演奏形式的主体。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乐谱、音响和文献等材料,从三个方面:(1)分析更为细致,涉及了坐乐全套中更为细小的结构部分;(2)较明确地从曲式学的角度进行观照和探讨;(3)在历史源流方面对前人有所补充。对坐乐全套的曲式结构及其历史来源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
3.张怡,浅谈西安鼓乐渊源,音乐天地,2005年12月
西安鼓乐在中国音乐学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那么它的价值无疑是很值得肯定和挖掘的。但它究竟是源于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专家通过对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节拍特点以及记谱法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西安鼓乐与隋唐燕乐大曲有密切联系,属于唐宋宫廷遗音。作者在此基础之上,以西安鼓乐的演奏乐器、演奏功能为研究切入点撰写此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西安鼓乐缘起鼓吹乐,形式与功能是西安鼓乐与鼓吹乐结合点。希望以此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西安鼓乐。
4.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自1980年以来的25年间的长安古乐研究,西安音乐学院作为一个集音乐教学、音乐创作、音乐科研于一身的学术单位,形成了其不同于一般研究者或学术团体的特点。一是表现在古乐学术的结构性布局上,二是表现在古乐学术思想的开放性上,三是表现在古乐学术的重要课题设置和展开上。并以多形成、多方面的成果,为该乐种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认为:对象存,则学术在;观念存,则立场见;方法存,则见识出。对象、观念、方法三位一体,又有自身特殊性,则“古乐学”作为学科就可以成立。
5.孙婧,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西安鼓乐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观念,保存了唐、宋大曲的某些音乐文化特征,反映了文人(包括士大夫阶层)和民间音乐家的创作成果和审美观念,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民间音乐发展演变的产物,承载着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双重性质。作者通过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考察;现存的乐谱、曲目、曲子考察;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功用考察,对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进行了客观、详细地评价。
6.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西安鼓乐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果累累,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展。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章已近百篇,涉及了历史学、乐谱学、乐器学、形态学、曲词学、乐律学等诸多方面,对于认识和解读这一古老乐种不无帮助意义。本文对西安鼓乐史学研究、乐谱学研究、乐器学研究、音乐形态学研究、曲词学研究、乐律学研究、其他方面研究(比较音乐研究、民俗宗教研究、专门术语研究)的成果和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西安鼓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定位,为进一步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其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其新的学术再生点,提供了理论和文献依据,对于该乐种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7.冯光钰,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及生态还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西安鼓乐是一个文化积淀异常深厚的大型传统民间器乐合奏乐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冲击,如何保存和传承包括西安鼓乐在内的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新课题。作者认为,对于西安鼓乐这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既要采用建立原生态保护区的办法,又应采取“生态还原”式的举措,同时再将民俗行为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便有可能实现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达到持续传承发展的目的。
8.项阳,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长期以来西安鼓乐的研究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即研究在两头,一是溯源,二是当下。所谓溯源。更多是追溯与汉唐、特别是唐代歌舞大曲的联系,无论是历史还是音乐本体(律调谱器)的探究多是从这里着眼。至于当下,则是将各个乐社传承的基本情况考察清楚,并找出历史的依据与传承脉络,然后就看谁是正宗者。虽然把这些理清是十分必要的,这为西安鼓乐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而仅依照以上的思路做研究显然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局限性,这也显示出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在我们的研究中,讲西安鼓乐与唐代音乐形态内在联系的论者多,而对于西安鼓乐与宋代以后音乐的联系讲得则明显不足。因此,对于西安鼓乐历史的整体把握、多层次分析大有文章可做。作者认为,只有整体性地把握,分层梳理,才能够将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我们需要宏观把握下的微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地对西安鼓乐进行综合研究。在调整学术理念和拓展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认清历史上的乐籍制度对主流音乐文化传承的直接影响,认识到在乐籍禁除之后音乐文化的主脉与民间礼俗相互依附。在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的作用下由音乐会社和音乐班社共同传承的内在联系。将西安鼓乐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
9.许德宝、雷达,论西安鼓乐保护,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西安鼓乐是从多方面继承中国唐宋音乐传统,采用宋代“俗字谱”记(读)谱形式的具有根文化、母文化因素的最具中国古代音乐特质的乐种。我国新时期在文化保护工作中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是正确而有效的。本文提出西安鼓乐的保护应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则——忠实保护、自觉保护、客体“活保护”、记录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抢救保护与继承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纯保护和分离创新的方式,才可能使其真正走上健康的文化保护轨道。
10.褚历,西安鼓乐的变奏手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西安鼓乐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其中运用的音乐发展手法非常丰富,如重复、迭奏、变奏、合尾、合头、展衍、对比、再现、循环等。变奏是西安鼓乐和其他民间音乐中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手法。本文以西安鼓乐中的变奏手法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音乐形态分析和曲式学的方法,一方面继续深入考察,另一方面条分缕析,通过对西安鼓乐艺术中加花、移位、换音转调变奏、板式变奏、织体变奏、改变锣鼓或旋律部分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其音乐发展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将纷纭多样的发展手法纳入完整、严谨的体系之中,以推进人们对西安鼓乐艺术传统的认识。
11.张颖,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现状与变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市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是西安鼓乐中的一个普通乐社。从乐社的生存环境和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把焦点放在一个乐社的文化变迁上,以期揭示一个民间音乐组织50年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个侧面记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对民间音乐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通过对乐社的实地考察,剖析这一乐种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并对东村鼓乐社的现状进行详尽记录。文章展示了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鼓乐并未因时代变更而沉寂,仍然随着主流社会的喜好与需求步步相随,时时调整,它现在的发展显示了乐师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智慧。南集贤东村近五十年的变迁是传统文化涅槃嬗变、生生不息的典型。
12.马西平,“西安鼓乐”溯古追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田青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0个政权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当年这条路上的许多繁荣的城镇、独特的建筑、著名的寺庙,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遗迹。作为沟通东西文化的一条“人文血脉”,它不仅是一种象征,而且将永远是人们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至今仍有承传着蕴藏极为丰富的乐种——西安鼓乐。乐谱是一种古老的“减字谱”“半字谱”“俗字谱”等记谱法,均为手抄传本。百多年来,为了探究它的行迹、揭示它的内涵、重估它的价值,几代历史学家、探险家、考古学家、文化学者、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贡献了他们的生命和智慧。作者认为应该将大学、乐社、社会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鼓乐的乐谱、乐器、乐曲、乐律、乐人、乐社、乐俗进行探索与学习,使保护、传承、利用各有所依,为更多传统音乐品种的保护、传承提供可持续传播经验和特定模式,并随着它再度复兴,重新贴近当代人的社会生活。
13.丁静,长安古乐的传承研究,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长安古乐作为一种古老艺术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隔阂,面临生存危机,其重大的文化价值与冷寂的生存现状存在极大反差。长安古乐的相关研究,尽管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较少关注长安古乐艺人在传承中的作用。因此,研究长安古乐传承主体身份构建及其在传承中的行为表现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同时田野考察、个案分析和理论文本研究相结合,在长安古乐现存的几个传统乐社中选择传承谱系相对较清晰的周至县南集贤西村古乐社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收集到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研所得资料,对长安古乐的传承现状、传承主体、传承行为及传承方式各要素作全面分析,探讨长安古乐在当代传承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对长安古乐的传承及传承中长安古乐艺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这一乐种传承背后的历史机缘与文化因素。
14.牛玉冰,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的念词、歌章研究,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在对西安鼓乐长达50余年的研究历程中,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也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关注,主要集中于史学、乐律学、乐谱学、曲词学、音乐形态学、乐器学等研究领域,具体反映在学术论文、曲谱集和学术专著三个方面。从研究趋向来看,主要集中于历史溯源以及音乐本体的分析研究层面。而对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在庙会民俗活动中演唱、演奏的音乐形式“念词”“歌章”,则关注不多,理论著述成果较少,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学术研究领域。作者先后对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以及府三学古铜器社、端履门朝贺巷古铜乐社、南四府街古红庙鼓乐社、保吉巷古铜乐社、城北联志村古铜器社以及西关王家巷古铜器社等民间乐社进行了实地调查,对上述乐社流传的十一首念词歌调及相关唱词进行了细致的搜集、记谱整理、音乐形态分析以及理论阐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搜集整理及汇编的作用。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念词、歌章的概念界定、所依附的乐社概况、赞以及唱词曲调和伴奏乐器的音乐形态分析、庙会民俗活动中的表演程序、受众原因以及传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理论阐述,并结合多视角、全观性的研究策略,借助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其发展及现状进行学理追问,力求将念词、歌章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来认知和体验。
15.方建军,西安鼓乐《雨霖铃》记谱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西安鼓乐在曲体上分套曲和散曲两种,散曲由单个曲牌构成,其主体部分,可以由一个曲牌构成,也可由数个曲牌加以连接组成。《雨霖铃》是其中的一首由筚篥(即管子)独奏的散曲,也是西安鼓乐的著名乐曲,系原西安古乐社余铸先生根据西安白道峪教衍和尚藏手抄本传谱韵曲。本文对西安鼓乐散曲《雨霖铃》的实际演奏(所据音响资料系长安古乐学社余永清(管子)和岳华恩(笙)二人的演奏录音)进行记谱,然后,再根据局内人所用乐谱及译谱,与演奏记谱加以比较和分析,即通过以实际演奏音响的记谱,与当地乐社所传俗字谱的译谱比较,研究出其间的差异,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
16.王晓如,西安鼓乐生存环境探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www.chuimin.cn)
西安鼓乐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与其历史以来生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本文从西安鼓乐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音乐环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西安鼓乐生存环境,对于消费时代语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得出从理论研究与现实保护的视域继续传承西安鼓乐,为实现西安鼓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7.乔建中,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本文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十一五’重大项目——民间音乐现状调查”的55份调查报告及相关数据统计进行整理,就“调查报告”中所反映的一些“现实”问题加以深入探究与反思。自20世纪初叶起,在“西学东渐”和“文化启蒙”的影响下,当代音乐家先后发动了三次规模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等的传统音乐收集、记录、整理活动。第一次,1919—1949年,传统音乐现代整理的第一个三十年——举步之期。第二次,1949—1979年,传统音乐现代整理的第二个三十年——展开之期。第三次,1979—2009年,传统音乐现代整理的第三个三十年——总汇、编撰之期——集成时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在1949—1979年这个时段先后进行了几十次民间音乐的调查采录。特别重要的如“苏南的‘十番锣鼓’‘十番鼓’”及“阿炳演奏的二胡、琵琶”(1950)、“河北定县子位村笙管乐”(1950)、“单弦牌子曲音乐”(1950—1953)、“陕西西安鼓乐”(1952—1953),等等。各次实地调查,既有汉族民间、宗教、文人音乐,也有少数民族民歌、歌舞、器乐;既有民歌类的声乐体裁,又包括器乐品种;既有曲目的完整记录,又体现了很强的学术性,是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在方法、观念、理论的全面探索,对日后学科建设发生了持久普遍的影响并在整体上具有基础性意义。
18.张振涛,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西安鼓乐全书》述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本文记录了《西安鼓乐全书》这本巨作,曾耗尽了作者李石根先生半个世纪的生命,它成为音乐学领域的一部穷毕生之力而为的著作。对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乐种——西安鼓乐以及热爱这项文化遗产并从事传承、保护、研究的人来讲,《西安鼓乐全书》的出版实在是件令人欣慰的事,它代表了自西安鼓乐作为一门学科分支建立以来的最高研究水平。“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辈子”,审视一个学者、一部著述的历史就是审视学科史,关怀投入生命的学者就是关怀我们自己,它有助于后人理解一段特殊时代学术道路的艰难并获得某种历史感。
19.丁静、文茹,庙会民俗中的西安鼓乐的考察及功能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
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一般不参加有报酬的演出,其活动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等民间风俗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其中庙会民俗是西安鼓乐参与最主要的民俗活动。西安鼓乐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伴随着庙会民俗活动而得到繁衍生息。西安鼓乐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主要是借助于庙会习俗予以实现的。作者选取影响较大的西安市大吉昌鼓乐社和周至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作为个案考察对象,对其在庙会民俗中的演奏活动做较为细致、全面的考察。作为与民俗伴生的西安鼓乐,它的传承过程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得到生存与承认而进行的必要的调整,这也正是民俗通过鼓乐得以延续、鼓乐依托民俗并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新的环境,西安鼓乐要想继续发展,必须理清当下鼓乐与民俗的关系。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民俗中的民俗功能,同时也要寻求新的出路。
20.程天健,西安鼓乐记谱法及其读谱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西安鼓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重要乐种之一,其传承方式是以“书面传承”和“口头传承”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作者总结出西安鼓乐的记谱法有旋律乐器使用的曲谱(俗字谱)、击奏乐器使用的鼓谱(鼓扎子谱)和铜器谱,其记写法、韵读法有着独特的含义。从记谱法来看,既无小节线,又无增时线和减时线,但可通过民间艺人的韵曲和实际演奏,再以谱面上的特殊符号的运用以及实板、虚板、平板、落板等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判断,可寻觅出西安鼓乐曲谱特殊的构成规律。另外无论是旋律乐器使用的“曲谱”(俗字谱),还是击奏乐器使用的“鼓谱”(札子)、铜器谱,都有其独特的读谱方法和韵曲特点,以简略的骨干音方式记谱,即所谓“骨谱肉腔、谱简声繁”。更为重要的是对记谱法中的各种谱字、符号、记号和特殊的“术语”所表达的含义,了解其深刻寓意,再以传统的民间传授方式,加以必要的补充。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及其特殊的音乐形态特征和风格色彩。
21.文茹,西安鼓乐“西五台庙会”的民俗传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庙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传统民间文艺、娱乐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间音乐的产生、继承、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庙会民俗肥沃的土壤。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民俗类型,虽然今天庙会这种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淡化了,但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会习惯却没有因为建筑的不存而中断。人们依旧保存了在固定地点举行庙会的生活习俗,笔者在参加西安西五台庙会活动时所看到的一样,许多街巷的庙宇虽然已经没有了,但到了庙会的时间,临时搭建的庙堂遍布大街小巷,庙会活动照旧进行着。庙会习俗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渗透于西安鼓乐中,庙俗对于西安鼓乐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庙俗的根深深地扎入了西安鼓乐这片土壤中。从民俗学的视角,以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将西安鼓乐和庙会民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对其参加的西五台庙会活动进行调查研究,阐释民俗与鼓乐传承传播的密切关联以及西安鼓乐在庙会民俗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并深深扎根于民俗活动的文化土壤之中。
22.曹耿献,浅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西安鼓乐为例,艺术教育,2011年第9期
对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必需持续,不能半途而废,急功近利,是一个长期工程。将西安鼓乐纳入高校教育系统,成立大学生鼓乐团,是真正走入校园的一种尝试。
23.叶明春,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至少三代学者的努力,西安鼓乐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李石根先生认为,“西安鼓乐还必须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发表12年之后,石根先生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出现较大的突破。本文积极利用现有学术资源,选择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利用共时性调查与历时性追溯的方法,对西安鼓乐文化的生存状况作自己的思考。
24.程天健、王晓平,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先生学术寻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李石根先生是西安鼓乐研究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毕生勤勉研究西安鼓乐,清贫乐道,乐此不疲,成果丰硕。2009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音乐家协会、西安音乐学院三家共同出资出版了先生的《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集中展现了西安鼓乐研究的学术心得与学术成果,获得音乐学界广泛赞誉。以追踪李石根先生学术研究和学术成就为基础,突出《西安鼓乐全书》的价值与意义,全面梳理他的学术轨迹和事业精神。
25.冯亚兰,关于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的意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第3期
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其“准确”是指记译的鼓乐曲谱要与鼓乐艺师们的韵曲或演奏的音响效果相符。“合理”是指记译的乐谱,要与我国传统的乐学、律学理论相符。因为传统的乐学、律学理论是我们研究传统音乐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仅就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的问题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未涉及器乐吹奏的音位和律位问题。原民间乐社没有统一的标准音高,且乐器多为自己手工制造,工艺上不规范;传统的匀孔笛与现在使用的新笛在音律和吹奏上多有不同;乐社原先使用的笙簧管数不足(可配合的音数不足)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与民间抄谱、艺人实际演奏多有关联。因此,译谱工作需要多方面深入探讨和改进,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以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26.焦杰,西安鼓乐七音十簧笙的局限及全簧笙运用的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西安鼓乐演奏的七音十黄笙,与保存在日本正仓院中的中国唐代吴竹笙的音位正好相符,证实了西安鼓乐笙是由来已久的唐代笙的遗传。七音十簧的西安鼓乐笙是无勾音的,不能吹奏出七声音阶的四种调。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七音十簧笙缺簧少律及演奏技能衰退,以至于吹奏不出鼓乐谱中的“哼哈”所造成的蜕化现象。《西安鼓乐全书》三种笙的音位图和音阶表中第五苗“勾”音误写为“上”音。这就为“以‘上’代‘勾’”理论找到了根据。笔者设计研制出的十七苗全簧笙,解决了演奏西安鼓乐四调的难题,极大地改善了笙在鼓乐演奏中的音响和表演能力,对鼓乐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孙茂利,音乐本体中心特征一致性的背后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本体中心特征(律、调、谱、器)诸多层面具有一致性、相通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以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地乐社所承载音乐本体中心特征之比较,旨在阐释历史上在籍官属乐人承载的音乐具有本体一致性,并在乐籍解体后这个专业乐人群体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均为“会社”性质的音乐组织,总与某种“信仰”结缘,承祀对象多属国家吉礼“小祀”范畴。两地会社与信仰的结合,“为神奏乐”之理念,导致乐队组合和乐曲的相对稳定性。会社乐器组合及乐曲从传统“国家”意义而来,其乐器形制、宫调系统既存在相通一致性,亦在鼓吹乐民间存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两地的乐社当下均以民间信仰仪式用乐为主要特征,而这些民间信仰的对象在明清时期多为国家小祀的意义,从国家祭祀用乐承载主体接衍,因此无论是仪式自身还是用乐规范以及乐队组合、乐曲与乐谱、宫调系统都有同一性的内涵,乐籍制度解体后两地乐社在对传统接衍与承载过程中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本文所辨析的即是这种变异的过程。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其当下所承载的音乐本体,既有相通一致性又有变异性,彰显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在当下的积淀。
28.王晓平、赵晨泉,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西安鼓乐民间艺人田孝梨访谈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西安鼓乐濒临失传,实质上是鼓乐乐社面临着生存危机,民间艺人传承后继乏人。我们必须承认依靠农耕文明衍生出的传统音乐形式——西安鼓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也会迅速融入其中,吸收多种手段,转换传承方式,吐故纳新。西安鼓乐六大乐社之一的集贤乐社,没有过多的依赖政府、专家学者,而是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维系社区文化精神,在生活中传承鼓乐,艰难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乐社的现代转型、发展之路。
29.程天健,歌章与念词——西安鼓乐社与铜器社中的歌唱体裁形式分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本文从歌章与念词的概述、关系、主要活动形式及内容、基本概念与表演程序、文化内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比较。其中,西安地区鼓乐社与铜器社都是活跃在西安地区的民间社团组织,虽然不属同一乐种,演奏乐器不尽相同(鼓乐社以笙管笛为主,另有特定的击奏乐器;铜器社则只使用击奏乐器),却有着同样的活动场合、时间和内容,比如都要共同参与民间庙会、古会、皇会、法会等朝山进香和庙会、法会朝拜等民俗活动。西安鼓乐社中称用笙、管、笛伴奏的歌曲为“歌章”,西安铜器社中称击奏乐器伴奏的歌曲称其为“念词”(亦称“唱词”)。歌章其旋律性较强,有俗字曲谱传谱。念词主要由铜器社采用击奏乐器伴奏的一种民俗歌曲,在演唱的开始处带有诵神的开赞辞句,内容上多以赞颂神佛、宣扬修行功果、规劝世人积德行善、咏唱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并有庙神膜拜、多神崇拜等观念留存,是民俗、宗教与音乐结合的民俗歌曲形式。歌章、念词内容大都含有宗教、民俗色彩。其旋律优美,词文公稳,浸润了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两种文化因素,并与当地群众的审美特征、生活习俗、情感抒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庙会作为民俗活动的重要场合,鼓乐社、铜器社的歌章、念词演唱则是庙会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自古以来民俗和音乐是共时共生的一个整体,民间音乐都包含着民俗,民俗中又离不开民间音乐。
30.项阳,音乐会社文化内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陕西西安和河北冀中的音乐会社在律调谱器曲等音乐本体中心特征的意义上具有相通一致性,在用乐的功能性上亦有一致性,因此需要从文化的深层把握这其中的内涵。认定其为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当下存在的意义。音乐会社的内涵在于:多与传统社会中某种宗教或称信仰有着直接关联;这种宗教与信仰的仪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归之为吉礼的意义。我们应努力把握官属乐人承载与僧道承载之关系,以及这三者对音乐会社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把握国家礼制仪式特别是吉礼中小祀用乐对音乐会社用乐的贯通性意义。正如同学界的认知,变是必然,这种变化还是有其诸多不变的因素。从音乐会社的视角切入,真是可以感悟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活态存在于当下的意义,研究应该向纵深发展。
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文章
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西安鼓乐流布于西安城区及其周边,乐社活动以西安城区为中心,涉及西安城区、长安、蓝田、周至、眉县等地。演奏西安鼓乐的社团被称为“乐社”,在周边的区县还被称为“香会”或“水会”。俗派乐社都位于西安市附近的区县乡村,属于“乡村鼓乐社”。“城派”鼓乐社以西安市的城隍庙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大吉昌鼓乐社为代表。“乡派”则以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及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为代表。......
2023-11-23
现阶段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保护方案,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保护是条件,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西安鼓乐的生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图11)西安鼓乐如果脱离了民俗、脱离了民间基层,脱离了当地的文化,保护就无从谈起。......
2023-11-23
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鼓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研究,即谱、调、律、器四个方面。西安鼓乐的研究重点也从具体形态拓展到文化价值的讨论,这些论文虽涉及文化内涵,但多偏重于“就价值论保护”的层面,或宏观泛泛而谈,“但结合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来看,仍有许多尚待挖掘之处。因此,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学术再生点,对于该乐种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23
由于靠近城市,这里的土地原先大部分种小麦,现在已经被经济果树替代。我们8点从西安音乐学院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于10点到达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开发区之一的赵公明财神庙。西村鼓乐社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演出四场,分别为上午10:00,11:00两场,下午15:00,16:00两场。第一家是市内东仓乐社长期入驻大唐芙蓉园,第二家便是南集贤西村乐社入驻周至县赵公明财神庙景区。还需进一步观察。......
2023-11-23
陕西省歌舞剧院:《仿唐乐舞》;安志顺:《鸭子拌嘴》,民族打击乐;曲云:《香山射鼓》,筝曲;杨洁民:《绿腰》,琵琶曲;饶余燕:《骊山吟》,民族管弦乐音诗;饶余燕:《玉门散》《雨霖铃》《鼓段魂》,民乐合奏;饶余燕:《黄陵随想》,筝与乐队;吉喆:《秦·兵马俑之声》,民族管弦乐合奏;李石根译谱、王迪填词:《送人之军》《无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石根译谱、王海天填词:《终南山》《忆江南》,无伴奏合唱;李石根......
2023-11-23
一批以专门研究西安鼓乐的学术机构相继建立,例如,1980年西安音乐学院成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其重点研究项目为长安古乐研究,由雷家駪、冯亚兰负责,1985年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长安古乐学社”。2008年,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下设西安鼓乐研究所等。《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4]《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5]以及《西安鼓乐研究综述》[6]等文已做了详细的归纳与梳理。......
2023-11-23
2009年10月,“鼓乐老人”——李石根先生的《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图5《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第一部分西安鼓乐概论分为五编,即第一编西安鼓乐概述。第四章四十年间西安鼓乐活动大事记,这是民间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往往被学者容易忽略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安鼓乐,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为学界和社会广泛认可。......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