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鼓乐已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传承人,但没有根本改善继承与保护的问题,后继乏人,鼓乐传统技艺面临消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鼓乐艺术中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的重点作品,更是无法征集和实施,难以进行实行有效保护。......
2023-11-23
对于某一个乐种,从事学术研究的角度,核心问题离不开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认知。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已为学界共识。面对一个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乐种体系,其基本认识尤显重要。“何为乐种研究?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乐种研究就是揭示音乐分类的基本单位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并区别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每个乐种都会给人一种不同概念,为了避免这些概念的混淆,则给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是有其重大意义的。用定义的方法,把研究所得的结果总结在一起,使人一目了然,这就是乐种研究的目的。”[7]那么,西安鼓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乐种呢?如果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即使是对其某一方向研究比较深入的专家,也未必就能做出客观评价。故此,就必须首先对其基本属性进行一番梳理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陕西鼓乐”“西安鼓乐”“西安鼓吹乐”“长安鼓乐”及“长安古乐”名称之辩,其本质乃是对乐种定义观点上的分歧,然而随着鼓乐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乐种本质属性认识上的差异也就趋于一致和统一。此类文献有:方以烈的《谈西安鼓乐的正名》(载于《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12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不存在“正名”问题》(载于《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12期)等。
乐种属性与鼓乐概述是对西安鼓乐的一个基本的描述,虽然不很深入,但全面、精炼,使人有一个从名称到属性以及风格特征全面了解。《西安鼓乐——陕西传统器乐概观之六》一文认为,“西安鼓乐,是吹奏乐和锣鼓乐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属于吹打乐一类。民间多称其为‘细乐社’或‘古乐社’。有些乐社虽为僧人、道人组成,并设在寺庙或道观之中,但西安鼓乐并不具有寺庙宗教音乐的性质,也不用于一般的民间顾事,而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体系。它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8]《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一文认为,“它是祖祖辈辈长安人汲取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精髓,智慧性地创造和发展而成的优秀地方乐种。它虽接受了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只说明它的源‘远’而‘古’。它的存活绝不是某一乐种的直传,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原则和规律的。”[9]《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10]则认为,西安鼓乐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观念,保存了唐、宋大曲的某些音乐文化特征,西安鼓乐的源头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后经文人参与编曲、创作、流播于民间并受民间文化的浸润,反映了文人(包括士大夫阶层)和民间音乐家的创作成果和审美观念,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民间音乐发展演变的产物,承载着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双重性质。(www.chuimin.cn)
此类文献有:何均的《西安鼓乐概述》(载于《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李健正、余铸的《西安鼓乐今昔谈》(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李健正的《长安古乐乐种说》(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李石根的《为树立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做出更大贡献——从西安鼓乐谈起》(载于《人民音乐》,1980年第7期);李石根的《话说西安鼓乐》(载于《音乐天地》,1985年第9、10、11期,1986年第1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探源问题》(载于《音乐天地》,1989年第8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概述》(载于《西部歌声》,1991年第1、2、3期);吕洪静的《初探唐代“拍”的时值——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一》(载于《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吕洪静的《填〈破阵子〉再证唐代“拍”的时值——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二》(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吕洪静的《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肖兴华的《西安鼓乐》(载于《音乐生活》,1990年第2期);焦杰的《长安古乐源流初探》(载于《交响》,1990年第4期);冯亚兰的《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怡的《浅谈西安鼓乐渊源》(载于《音乐天地》,2005年第12期);程天健的《长安古乐研究理论述评》(载于《艺术百家》,2005年第4期),等等。
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文章
虽然鼓乐已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传承人,但没有根本改善继承与保护的问题,后继乏人,鼓乐传统技艺面临消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鼓乐艺术中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的重点作品,更是无法征集和实施,难以进行实行有效保护。......
2023-11-23
在其保护上既要采用建立原生态保护区的办法,又应积极采取“生态还原”式的举措,与此同时再将民俗行为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保护与传承问题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西安鼓乐申遗成功后,关于它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与思考。......
2023-11-23
1986年,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年会”,任常务理事。1999年,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发表《西安鼓乐还需深入研究》,全面总结研究西安鼓乐的成绩与不足。对于长期从事一个具体乐种研究的学者而言,具体分析离不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宏观把握,因为这是共性与个性、微观与宏观的关系。西安鼓乐的内容与形式往往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具体体现。书中不仅有对西安鼓乐研究的深入分析,也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真知灼见。......
2023-11-23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不同时代,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故而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现象。[23]庙宇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繁衍之地,民间文艺活动的聚集地,也是西安鼓乐的主要活动场所。可以说,民间庙会就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流行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西安鼓乐产生、发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2023-11-23
今天,文化研究将其称为“秦陇文化”,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中,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环境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品格等。西安鼓乐的产生与西安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2023-11-23
现阶段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保护方案,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保护是条件,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西安鼓乐的生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图11)西安鼓乐如果脱离了民俗、脱离了民间基层,脱离了当地的文化,保护就无从谈起。......
2023-11-23
西安鼓乐流布于西安城区及其周边,乐社活动以西安城区为中心,涉及西安城区、长安、蓝田、周至、眉县等地。演奏西安鼓乐的社团被称为“乐社”,在周边的区县还被称为“香会”或“水会”。俗派乐社都位于西安市附近的区县乡村,属于“乡村鼓乐社”。“城派”鼓乐社以西安市的城隍庙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大吉昌鼓乐社为代表。“乡派”则以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及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为代表。......
2023-11-23
宋代“俗字谱”,距今已近千年,但集贤鼓乐仍保留着,应用着,这就是集贤鼓乐最大、最珍贵的历史价值。只是由于集贤长期活动在农村,就必然具有一种适应于农村环境、条件,以及农民生活意趣的艺术风格。正由于这样,便形成了与僧、道两派不同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格。它的演奏风格,必然具有一种热烈、粗犷而声势浩大的气质,与其他乐派相比之下,才有“俗派鼓乐”之称。......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