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安鼓乐: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西安鼓乐: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摘要】: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已为学界共识。面对一个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乐种体系,其基本认识尤显重要。乐种属性与鼓乐概述是对西安鼓乐的一个基本的描述,虽然不很深入,但全面、精炼,使人有一个从名称到属性以及风格特征全面了解。

对于某一个乐种,从事学术研究的角度,核心问题离不开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认知。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已为学界共识。面对一个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乐种体系,其基本认识尤显重要。“何为乐种研究?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乐种研究就是揭示音乐分类的基本单位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并区别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每个乐种都会给人一种不同概念,为了避免这些概念的混淆,则给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是有其重大意义的。用定义的方法,把研究所得的结果总结在一起,使人一目了然,这就是乐种研究的目的。”[7]那么,西安鼓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乐种呢?如果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即使是对其某一方向研究比较深入的专家,也未必就能做出客观评价。故此,就必须首先对其基本属性进行一番梳理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陕西鼓乐”“西安鼓乐”“西安鼓吹乐”“长安鼓乐”及“长安古乐”名称之辩,其本质乃是对乐种定义观点上的分歧,然而随着鼓乐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乐种本质属性认识上的差异也就趋于一致和统一。此类文献有:方以烈的《谈西安鼓乐的正名》(载于《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12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不存在“正名”问题》(载于《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12期)等。

乐种属性与鼓乐概述是对西安鼓乐的一个基本的描述,虽然不很深入,但全面、精炼,使人有一个从名称到属性以及风格特征全面了解。《西安鼓乐——陕西传统器乐概观之六》一文认为,“西安鼓乐,是吹奏乐和锣鼓乐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属于吹打乐一类。民间多称其为‘细乐社’或‘古乐社’。有些乐社虽为僧人、道人组成,并设在寺庙或道观之中,但西安鼓乐并不具有寺庙宗教音乐的性质,也不用于一般的民间顾事,而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体系。它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8]《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一文认为,“它是祖祖辈辈长安人汲取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精髓,智慧性地创造和发展而成的优秀地方乐种。它虽接受了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只说明它的源‘远’而‘古’。它的存活绝不是某一乐种的直传,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原则和规律的。”[9]《西安鼓乐的文化性质》[10]则认为,西安鼓乐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观念,保存了唐、宋大曲的某些音乐文化特征,西安鼓乐的源头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后经文人参与编曲、创作、流播于民间并受民间文化的浸润,反映了文人(包括士大夫阶层)和民间音乐家的创作成果和审美观念,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民间音乐发展演变的产物,承载着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双重性质。(www.chuimin.cn)

此类文献有:何均的《西安鼓乐概述》(载于《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李健正、余铸的《西安鼓乐今昔谈》(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李健正的《长安古乐乐种说》(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李石根的《为树立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做出更大贡献——从西安鼓乐谈起》(载于《人民音乐》,1980年第7期);李石根的《话说西安鼓乐》(载于《音乐天地》,1985年第9、10、11期,1986年第1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探源问题》(载于《音乐天地》,1989年第8期);李石根的《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概述》(载于《西部歌声》,1991年第1、2、3期);吕洪静的《初探唐代“拍”的时值——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一》(载于《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吕洪静的《填〈破阵子〉再证唐代“拍”的时值——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二》(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吕洪静的《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肖兴华的《西安鼓乐》(载于《音乐生活》,1990年第2期);焦杰的《长安古乐源流初探》(载于《交响》,1990年第4期);冯亚兰的《探本穷源——论长安古乐之“古”》(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怡的《浅谈西安鼓乐渊源》(载于《音乐天地》,2005年第12期);程天健的《长安古乐研究理论述评》(载于《艺术百家》,2005年第4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