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天气晴朗,我们驾车从西安长安路出发,途径环山路,专程赴周至南集贤西村对鼓乐社社长田孝梨进行访谈。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年承办“鼓乐文化艺术节”。2010年6月,在西安人民剧院,参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2013年9月19日至21日,赴河南洛阳参加“迎中秋鼓乐音乐专场”两场演出。2014年11月15日,赴上海参加16届国际艺术节,共24人,展演了六首曲目。......
2023-11-23
周至县位于西安市以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在尧舜时代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至今。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人口63万,辖9镇13乡376个行政村。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6.4%。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周至县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楼观台是道文化的发祥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周至县城南黑水河畔的仙游寺,峰峦奇绝,甘泉飞瀑,相传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就诞生于此。西安鼓乐俗派的重要乐社——南集贤乐社也就在这里繁衍发展。南集贤是周至东部最大的村庄之一,分为东村和西村,自古这一带的村民就尚文好乐,相传南集贤鼓乐社的人们曾随仙游寺僧人学习过鼓乐,形成具有周至民间特色的集贤鼓乐。据《陕西省文化艺术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鼓乐社多达20余家,鼓乐流传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以西安城为顶角,秦岭北麓为底边,南北宽约30公里,东西长约95公里,周至南集贤就位于三角形底边的最西边。
南集贤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安居乐业,世世代代,口传心授培育了无数的鼓乐传承者,为南集贤鼓乐和乐社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乐社成员即为本村村民,乐社不允许外村人介入,成员之间多少都是有一些亲戚关系,如:兄弟、父子、夫妻、妯娌、叔伯,等等,这样就为乐社的排练提供了许多便利。
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乐种形式与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操纵民间乐种的主体——民间艺人及民间乐社来说,挑战与机遇、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他们首要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他们身处主流文化边缘,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既要皈依传统,更要直面现实,困惑与希望并存。政府有政策导向,学者有学术依据,而作为民间乐社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2012年5月26日与2012年11月12日我们先后两次专程拜访了西安周至南集贤鼓乐社社长、民间艺人田孝梨,就有关西安鼓乐传承与保护等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交流。
访谈人物简介:田孝梨,男,1961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从小喜爱鼓乐,其父为鼓乐社笙手。2000年随堂哥田中禾(国家级传承人)学艺,司鼓。现为西安周至南集贤鼓乐社社长,南集贤西村村长。其媳妇在乐社中吹笙,有儿女各一名,女儿在外打工,已婚;儿子在上大学,学习音乐教育。作为民间艺人,秉承鼓乐之传统,严格恪守鼓乐研习之规;作为民间乐社组织者,秉承传承、振兴鼓乐之重任,积极奔走,筹措资金,大力宣传集贤鼓乐,细心经营着鼓乐社,使之有较好的发展。(图1)[1]
图1 2012年5月26日在家采访时合影
问:田老师,西安鼓乐从20世纪50年代为学界系统整理研究以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直至今日,不仅成果丰富,为人熟知,且已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政策性保护。您既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又是一个民间乐社的组织者,还是一个行政村村长,就有关西安鼓乐社保护相关问题与您交流,想听听您的意见?
答: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研究始于南集贤鼓乐。1950年,
刚刚成立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2]的文艺工作者李石根、樊昭明以及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何钧,便开始了对西安鼓乐进行收集整理。1953年5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1953年7月,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来西安,在西北音协等人陪同下赴周至南集贤村采访西安鼓乐并录音。据杨荫浏先生说,1954年出版的由杨荫浏、阴法鲁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这次采风、考察的收获之一。该书其实早已写好,只是其中的姜夔(白石道人)遗留的歌谱,如《扬州慢》《霓裳中序第一》《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17首,无法辨认和解读而搁置。此次采访,在集贤村见到了老艺人们珍藏的鼓乐手抄谱,如获至宝,异常兴奋。杨先生仔细辨析乐谱手抄本后,断定它就是与宋代姜夔所使用的宋代俗字谱极为相近的谱子,经过与鼓乐老艺人在写法、读法、唱法和与其有关的乐器使用、套曲链接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揭开了姜夔17首创作歌曲神秘的面纱。还有,世界上一些音乐家曾说,中国唐代的雅乐(也称“燕乐”)已经在中国消亡,只有在日本“正仓院”保留的音乐中可以听到。但是,1983年日本学者岸边成雄来集贤听过鼓乐后却高兴地说“中国雅乐未亡,还保留在今日的西安”。这是两件我从小就听过的、有关集贤鼓乐的两则佳话,记忆深刻。
关于西安鼓乐亟待保护,学界早有共识。一方面鼓乐本身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诸多本质规律;另一方面鼓乐文化又是陕西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兴衰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连的,所以,作为活生生的艺术承载主体——民间艺人和民间乐社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国家综合实力逐步提高,文化政策也随之改变。专家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对鼓乐进行系统研究时就提出西安鼓乐亟待保护。政府的政策性保护则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才全面展开的。从近十年的保护情况来看,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强,保护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传统文化,尤其是鼓乐保护,不是几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需要全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共同参与,积极促进。所以,西安鼓乐保护的确是一个很现实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实施,无可厚非为保护鼓乐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而音乐界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鼓乐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如2004年3月1日陕西省下发了《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命名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的通知》,把周至县集贤镇命名为“鼓乐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24个项目名列其中,西安鼓乐位列民间音乐类的第一位。2004年8月26日陕西省文化厅又下发《关于成立西安鼓乐抢救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希望政府与专家学者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推进鼓乐保护的落实。2009年,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高了西安鼓乐的国际知名度。这一系列保护措施的颁布与实施,无非说明了两个问题:(1)西安鼓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价值和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作为传统音乐品种——西安鼓乐亟待需要抢救性保护。但为什么需要保护和怎样保护?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问: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渐展开,鼓乐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面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乐社本身来讲,这几年你们重点都做了些什么?成效如何?
答:鼓乐作为一种音乐品种或体裁,民间艺人是传承主体,而乐社就是其实施传承的主要载体。乐社不存在了,集体传承的主体也就丢失了;没有集体传承与表现,乡民文化就无从谈起;没有乡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基础。从我们村来看,既然是鼓乐之乡,所以要保护鼓乐品种,又要保护鼓乐文化。所以我认为,鼓乐保护是一种全方位的保护。乐谱、乐器、乐社、民间艺人、民俗活动等都应加以保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保护关键还得依靠自己,走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对内搞活村民们的自身文化娱乐,其核心大力实施鼓乐人才培养,强化乐社活动,培养社员们熟练掌握集贤鼓乐的特点与风格。对外加强联络,既保持与其他乐社来往交流,又积极联系外出演出,扩大知名度。在陕西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我们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从2007年至2011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五届“西安周至集贤鼓乐文化艺术节”,邀请西安市著名的都城隍庙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周至集贤东村、西村鼓乐社等6家鼓乐社前来共同演奏鼓乐,切磋技艺;邀请省市领导、相关学校的专家和学生以及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前来观摩指导,全面展示西安鼓乐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2006年12月,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通过社会新闻媒体有过一次公开招募传人之举,面对西安鼓乐濒临失传的严峻现实,在社会上广泛宣传鼓乐,招贤纳士,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初,乐社参与了“西安鼓乐传习基地”的招生宣传,并于当年1月14日在陕西省周至县艺术技术学校挂牌成立,获得陕西省文化厅5万元的资金支持,从社会招来的63名鼓乐学生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活,为鼓乐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自从2005年我担任乐社社长以来,为了更好地传承,专门记录有鼓乐社大事记十余本。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为了保护南集贤鼓乐社,忠实地记录乐社的发展,每天专门做笔记,记录一天的活动情况,并装订成册。这样一方面可以记录、梳理乐社的活动状况,更主要的是回顾活动情况,反思、探索、规划乐社的发展和未来。(图2)此外,乐社积极和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联系,争取得到支持,积极参加当地的艺术节或文化节,为西安的经济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从实际效果来看,周至集贤鼓乐已经作为一种当地的文化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图2 田孝梨整理书写的乐社活动大事记
政府资金扶持是从2005年开始的,至2010年五年间,陕西省文化厅下拨每年3000元作为鼓乐各项费用支出,主要是乐器维修费用。2011年至2012年费用提高到了每年5万作为乐社各项费用的支出。其中包括乐器制作维修费、对外演出活动费用等。学术界扶持主要是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来此调查,我们主要配合搞一些课题研究。目前,南集贤鼓乐社是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的采风基地,经常有全国各地、以鼓乐作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的学生来做调查。虽然这是无偿的,但给予我们极大的精神安慰。虽然以上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乐社的基本费用,但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为我们传承、发展鼓乐增添了信心。同时,这两方面的扶持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些对外交流的机会,扩大了南集贤鼓乐社的知名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商业演出的机会。例如2012年甘肃天水举办“伏羲大典”演出。近期北京一位文艺投资人欲出资购置鼓乐乐器,打算与乐社合作成立“古典乐团”,其成员均为鼓乐社社员,计划正在商谈之中。
问:请您介绍一下南集贤鼓乐社沿革及其艺术风格?
答:周至县位于西安市城区以西80公里,属西安市远郊县之一,由于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素有“金周至”美誉。隋、唐时期曾归“长安京兆府”管辖。南集贤是周至东部最大的村镇之一,由东西两个行政村组成。周至县城以南的经济,文化中心——集贤镇即坐落于此。南集贤南依秦岭,北瞰关中平原,西临道教名观楼观台,与周边的仙游寺、大秦寺、玄池等名观古刹相峙,风景秀丽,自然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据传集贤唐初称集仙,后改为现名。这一带农村自古有尚文好乐之风气,世代相传培育了无数鼓乐高手,因而有:“集贤村里贤人多,贤人多弄管弦乐”之美称。过去整个南集贤东西两村共有四个戏楼,平时有两个香会,两个道情班社,两个眉户班社,一个秦腔班社,一个木偶班社在活动。村内两大乐社经常在民俗活动期间进行“斗乐”(即赛乐)活动,村民文化生活异常活跃。南集贤以镇中心小河为界,分西村和东村两个行政村,东、西村各有一个鼓乐社,旧时称为“东村香会”和“西村香会”。从东村水会乐社所保存传抄谱的年代来看,该村开始有鼓乐活动,不会晚于清道光元年(1821)。而西村也追溯至光绪年间(图3)。老人们回忆,20世纪初,也就是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安城内的城隍庙鼓乐社曾先后两次来集贤学习鼓乐。“文化大革命”后两村合并为一个鼓乐社,不久虽然分开,但西村鼓乐社基本没有活动。1992年国家级传承人田中禾调回集贤镇教书。他觉得,过去两家鼓乐社互相竞争、促进,民俗活动开展的热闹非凡,不仅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使鼓乐得到了长期发展,而只有东村乐社活动,显得孤掌难鸣。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他召集师兄、师弟恢复了西村鼓乐社,并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乐社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近几年,有时适应对外演出的需要,经常合并为“南集贤鼓乐社”。
图3 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冬月鼓谱手抄本
周至县南集贤鼓乐社作为俗派鼓乐的代表之一,曾参加过国家及陕西省举办的一些演奏活动。1987年6月,参加我国“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传统音乐讨论会”的演出,其中《尺调坐乐全套》受到了海内外音乐界学者的好评。近几年这种传统活动也越来越少,2009年为了庆祝鼓乐入选“世界名录”就举行过一次。据传,南集贤鼓乐系仙游寺和尚所传,本应属僧派,但由于艺人多为农民,他们在适应农村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逐渐有所演变,遂形成现今俗派鼓乐的风格特点和不完全相同于僧、道两派的坐乐章套结构。章套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开场鼓之后,全部套曲开始之前,插入一套“打札子”[3],这是俗派鼓乐特有的体裁,由多首不同调性的乐曲连缀而成,曲间插入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风趣幽默。
南集贤鼓乐社演奏的“坐乐”乐曲有:《捎板》《歌章》《天发芽》《霸王鞭》《四季平安》《南吕一枝花》《破阵》《群英宴》等。《尺调双云锣坐乐全套》是俗派坐乐的代表曲目之一,全套中无花鼓段、别子而只有赚,赚的曲名多出自戏曲剧目名称,具有音调高扬,深厚而热烈的鲜明特点。南集贤鼓乐社称“行乐”这种演奏形式为“路曲”,即走路时演奏鼓乐。演奏的“行乐”乐曲有:《红沙》《路曲》《满园春》等,曲调大多是旋律优美的单牌子的“散曲”,演奏乐器也与其他流派鼓乐稍有区别,只选用单面鼓、方匣子、手梆子、饺子、海口子以及笙、管、笛,共八件乐器。双云锣是以两架音高、音列、音程相同的十枚小铜锣构成。每架上的小锣,形体基本相同,其音列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共十音。由下向上依次横数,成四、三、二、一共四层梯形。双云锣可以独奏也可以与他乐器合奏。方匣子是以六枚小铜锣所构成,下有木柄执于手中,用单槌敲击。从其形状来看,与元代的云璈基本相同。方匣子的六枚小锣,分作三层,成三、二、一的梯形,系于木架上,其音列由下向上依次横数,为尺、工、凡、六、五、乙共六音,成六声音阶。演奏时,只以单槌点击曲调的骨干音。三音云锣是由三枚无音程关系的小锣组成,系于铁架上成品字形。架有柄,可执手中以小木槌点击乐曲节奏。这种云锣仅为周至县南集贤村俗派乐社用于坐乐中或路曲中演奏。海口子是一枚与云锣大小基本相同的小锣,锣腔有小眼系以线绳。演奏时,引锣掌于左手心,线绳环绕食指,以小木棒专门在行乐《乱八仙》中敲击,以掌控节奏。为南集贤鼓乐社的建设及鼓乐的传播做出贡献的乐人有:文明、王德有、田玉春、顾景春、陈友、盖玉堂、张有明、王顺堂、顾景昭等。
王:请您介绍一下集贤鼓乐社社员的组成情况,相比过去,现在的鼓乐社社员都有那些特点?传承方式是否有所变化?(www.chuimin.cn)
田: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社长田孝梨告诉记者,乐社有30来人,其中女性就占了大半河山——有20位。乐社中最年轻的是17岁的刘敏,年龄最长的是67岁的司鼓、国家级鼓乐传承人田中禾,社众的整体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1∶3,大部分是初中文化水平、平时除了参加乐社的排练与演出之外,大部分在家务农或者种植猕猴桃,其中有4位在村上开设了小杂货铺和花圈店,贴补家用。作为普通家庭经济支柱的青壮年男子都外出打工或专心务农,所以鼓乐社成员以女性为主。实际上,鼓乐社之前的规矩是演奏技艺传男不传女。然而,各乐社在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招收女社员。2000年,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也开始收女徒弟。2004年,周至媳妇、川妹子丁玲开始学习鼓乐,现在也成了乐社的主力成员。她说自己学习鼓乐之后不仅心情开朗了,而且以能为非遗传承做些事情而自豪。乐社成员平时各忙各的农活,农闲时自娱自乐练练乐曲,一年下来能演个10来场。传承方式以读谱、韵曲的传统为主。前几年,大部分社员都是高中毕业,在学校里学习过简谱,曾一度用简谱教授鼓乐曲,学的比较快,但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比较呆板,缺少韵味,专家们也建议这种方式不可取,逐渐又重新回到传统的学习方式上去,即使学习得比较慢,但对乐曲把握得比较细,比较“原汁原味”。周至艺校开了个鼓乐班培养传承人,招收了58名女学员,其传承方式已经实际上完全现代化了,专业性强,聘请了音乐学院民乐系老师来授课。虽然我们乐社属于俗派,但是按照社规约定从不参与红白喜事和商业活动——西安鼓乐属于雅乐、宫廷乐,演出是分场合的。“我们不从事商业演出,大家都是自娱自乐地自愿参与。也正因为没有功利心,鼓乐才得以传承下来。”田孝梨介绍说:“我堂哥是田中禾,他父亲在我们乐社吹管,我爷爷以前是吹笙的。可以说,我从小就生活在鼓乐氛围当中,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很喜欢。从2000年开始,我正式学习鼓乐演奏。鼓乐文化节的举办让各个乐社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切磋技艺,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宣传了非遗保护,这种形式挺好。”
2011年10月,坐落于集贤镇西面的赵公明财神庙景区隆重开业。为了吸引游客,增加中国道教文化内涵,南集贤鼓乐社隆重入驻景区,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南集贤东、西乐社中,各挑选了社员12人,组成了一支共24人的鼓乐演出队伍。每天固定演出四场,上午两场,一场行乐,一场坐乐,下午两场,一场行乐,一场坐乐,节假日五场。每月工资1200元(每人)。(图4)鼓乐社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即职业化。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历任社长为了将鼓乐传下去,总用一番豪言壮语鼓励社员,让人们感觉他们似乎领着社员在干一种红红火火的事业。说这些豪言壮语是要付出代价的,在鼓乐社付出最多的就属社长。
问:请您介绍一下近一年来外出演出的情况,尤其是参加2011年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的相关情况?
答:西安地区现存六大乐社,每个乐社的风格不一。不仅有僧、道、俗派之风,而且每个乐社由于组成人员情况不同,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例如,城隍庙乐社的社员整体年龄偏大,外出演出行动不是很方便。东仓乐社虽然社员年龄不大,但每天都在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演出,固定人员演出使得他们外出也不是很方便。我们有个优势,就是人多人少我们都可以随时组成,集中排练便可达到演出水平。2011年上半年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伯瑜教授在筹备艺术节的时候,曾专门来西安观看了几家乐社的演出,后来选择了我们,很荣幸,也是对我们乐社的最大肯定。确定下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展示出乐社的水平和特色,精挑细选,集中排练,反复磨合,克服困难。2011年11月3—4日,陕西省周至南集贤西村乐社一行20人,其中男7人,女13人,由我带队,国家级传承人作为艺术指导赴京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组织举办的“2011年世界音乐周”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专场音乐表演和鼓乐专题讲解,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西安鼓乐增添了光辉一页。
图4 乐社在赵公明财神庙景区内演奏行乐
“世界音乐周”是一年一度的大型国际化音乐活动,今年的主题是“中国—日本国际音乐研讨会”。整个研讨会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包括多场学术研讨会、讲座、工作坊以及音乐会等。11月3日晚间的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上,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20余名鼓乐艺人演奏了《尺调双云锣坐乐全套》。这是西安鼓乐僧、俗两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坐乐第一部分头(帽)中的头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演奏长达66分钟,时而欢快,时而婉转,时而紧锣密鼓,时而笛管悠扬。乐手们用自己的纯熟技艺为在场的中外专家、学者们再现了大唐盛世典雅恢宏的王朝音乐,将西安鼓乐这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原汁原味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活动期间的四场工作坊由日、中艺术家带来的长呗三味线工作坊、尺八工作坊、南集贤西村鼓乐社带来的西安鼓乐工尺谱演唱工作坊和汕头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王培喻研究员带来的二四谱演唱工作坊组成,激起了在场参与者对两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11月4日上午,一场以“西安鼓乐中的工尺谱演唱”为主题的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19室拉开帷幕。周至集贤西村鼓乐社的国家级传承人田中禾详细讲解了西安鼓乐所使用的工尺谱的谱字及唱法,并逐字逐句地教唱鼓乐曲《柳生芽》。在学习了鼓乐谱演唱之后,在座的学者、学生不愿离开教室,针对鼓乐的音乐理论、生存现状等问题纷纷向鼓师田中禾和社长田孝梨提问、请教,表现出对鼓乐强烈的兴趣和关注。虽然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时间很紧凑,但是我们深感荣幸!能够在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展示中国传统音乐,是我们的骄傲,也是西安鼓乐的荣光。在六大乐社中代表西安鼓乐社演出,说明了南集贤鼓乐社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传统。
问:南集贤被誉为“鼓乐之乡”,说明这里的鼓乐群众基础好,不仅年轻人崇尚鼓乐学习、演奏,而且村民们对鼓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几年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它们的观念是否有变化?您认为鼓乐文化从何体现?
答:在南集贤西村还有一项特殊社规,就是韦驮信仰。韦驮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众天王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鼓乐社把作为乐社精神象征的韦驮请到乐社来,天天供奉在显著位置,体现了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的实用功能。在排练和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中途放弃者,就将韦驮放到该社员家里让其供奉,直到社员重新回到乐社继续学习,才将韦驮请回乐社。乐社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激励社员认真、踏实地学习鼓乐。早些年,南集贤鼓乐社一直沿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坐夜”,即一个人晚上坐着背谱,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曲谱,直到背熟才能用乐器演奏。现在乐社新的年轻成员们,大部分都是高中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强,学习乐谱比较快,即便有个别地方当时没有掌握好,也会通过现代的一些科技手段,将先生教的内容录制下来,回家后拿着复印的曲谱,对照着录音继续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我有一个想法:把南集贤打造成为融鼓乐演出、鼓乐教学、鼓乐观赏的基地。现今鼓乐的活动地点在我家里已经有五六年了。近两年村里正在兴建鼓乐演出、排练用地,选址坐落在西村中央古庙“十贤寺”旁边。这里有古井一个,也是传统社会村文化信仰、娱乐的中心。古庙祭祀的就是我们村的祖先。每年农历七月七的“皇会”就在这里举行。所谓皇会,就是旧时是经过皇上敕封的民间集会。集贤皇会有一段荡气回肠,英勇壮烈的故事。清代嘉庆年间,王聪儿随母卖艺在集贤受辱。王聪儿成为白莲教首领后,为报羞辱之恨,兵围集贤。当地民众奋起反抗,与之相战。战后清点,战死和被屠村民4799人。由于抵抗白莲教,集贤村曾被血洗,死7000余人,致村中河流成血河,时称杀河(即现村中南北大道之地),陕西巡抚上报朝廷,朝野震惊。道光立诏,准集贤建祠立会,祭奠英烈(图5)。从此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宣诏祭祖,流传至今。道光年间,皇帝感曾护国灭匪有功,御旨祭祀,遂形成皇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和二月二十三到二十八举行皇会,由村长读祭文,并进行秧歌、社火表演和鼓乐演奏。集贤社火很火爆,正月初二年轻人开始光膀子叫阵,多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正式演出,包括马社火、车社火、竹马、秧歌和鼓乐。历史上西安周边的民俗活动很多,例如农历二月二日药王庙古会,农历二月十七日周至县南集贤庙会(皇会),农历三月十六日小寨大兴善寺密宗准提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城隍庙庙会,农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庙会,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十九日西五台菩萨庙会等等都是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经常参加的庙会。实际上就是鼓乐的交流活动。(图6)会间,各大乐社演奏鼓乐,取悦于神仙、百姓,更主要的是各乐社之间切磋技艺,互通有无。一般在农闲时参加民俗性活动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收获后庆贺丰收。不仅祭祖在这里,也是村乡民文化的精神聚集地。有了专门的场地,有了逐渐正在恢复的民俗活动,有了每年固定的鼓乐艺术节演奏,鼓乐文化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我们这里聆听鼓乐。
图5 新建成的南集贤西村贤士庙
图6 2012年4月28日在城隍庙参加第六届西安鼓乐艺术节演出,击鼓人为国家级传承人顾景昭
问:鼓乐的生存环境如何?你认为当下最需要什么,才能使鼓乐得到有效保护?您对乐社发展是否有规划?
答:如今鼓乐的生存环境较之前几年来说有一定的改观。这主要是全社会的认识提高了。加之政府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逐步落实,鼓乐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从我们基层乐社来看,力度还是很小。鼓乐如今生存依然还是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承和资金依然是困扰鼓乐发展的基本要素。时代变了,传承不能像以过去师傅带徒弟为主了,而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今年开学伊始,西村小学也有鼓乐班,主要集中在三至五年级,学校中的唯一一名音乐教师就是鼓乐社社员。主要进行鼓乐韵谱、唱谱,乐器演奏教学等内容。在学校孩子们学习的是简谱,社员们现在大都是高中毕业,有些对简谱也比较熟悉,这些并不是跟鼓乐传承相违背的,简谱简单,掌握曲子快,但是在乐社排练中我们依然依据传统谱式进行,两条途径,殊途同归,主次分明,就是想在学习与传承上下些功夫。另外,排练需要场地、演出需要场地,外出演出需要费用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现在正在建设的鼓乐演出场所位于村中央,投了100多万,到处筹钱,今天还专门请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领导来此视察,目的就是想希望政府给予支持。对于鼓乐保护,不能寄希望于某一方面,就是说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政策性保护是国家给的,国家从民族的高度提高鼓乐的知名度,当地政府只要扎实落实,资金就会有的。这几年县政府把集贤鼓乐文化艺术界和当地的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已经初见成效了。自发性保护来源于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和个人,但是主要还是依靠自身。
图7 当地文化名人为乐社筹资签名记录
图8 田孝梨手写的鼓乐大事记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说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文化上需要“文化自觉”。这个理论我不懂,但是我认为,鼓乐就是我们的生活,文化就是生活。这种生活是从骨子里发出来的,也是有遗传基因的。我的目的并不是依靠鼓乐发家致富,我您可贴钱搞鼓乐,也要坚守一份遗产。祖宗留下的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毁了。这就如同鼓乐社是村里的集体遗产,守得住并发扬它,让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这就是本分,光宗耀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乐社至少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从业余走向职业化,二是传承方式正在逐渐变化。乐社自1992年恢复以来,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平时社员练习没有任何报酬,公益性演出同样没有报酬,只有商业演出时才有一点补助。而现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排练、演奏鼓乐,如同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社员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在田孝梨老师家门口遇见了刚刚结束演出归来的乐手们,大家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和我们聊起在财神庙演出时,都是一脸的满足和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稳定、长期的工作,既有固定收入,又体面,受人尊敬。对田孝梨社长对乐社管理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更是大加赞赏。
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文章
2015年2月10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天气晴朗,我们驾车从西安长安路出发,途径环山路,专程赴周至南集贤西村对鼓乐社社长田孝梨进行访谈。2007年至2011年连续五年承办“鼓乐文化艺术节”。2010年6月,在西安人民剧院,参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2013年9月19日至21日,赴河南洛阳参加“迎中秋鼓乐音乐专场”两场演出。2014年11月15日,赴上海参加16届国际艺术节,共24人,展演了六首曲目。......
2023-11-23
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文化生态并非像“食物链”循环那样井然有序,它处在一种多项因素的交叉共存状态中,但无论是普通生态学,还是文化生态学或具体的音乐文化生态,都是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中枢的。人是主客体的统一,也是文化与环境的统一,更是音乐与环境的统一。......
2023-11-23
民族音乐学的本质打破了欧洲以音乐构成的一个层面——音响体系为音乐本体的狭隘观念,以音乐的文化存在为第一性,使我们重新审视曾在历史演化过程中被分割的音乐本体,拓宽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思路,20余年音乐学家辛勤努力,我国音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不同的乐种、歌种、舞种、剧种、曲种,对于这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运用仅有的音乐本体知识已不能全面解释其复杂多样性。......
2023-11-23
西安鼓乐流布于西安城区及其周边,乐社活动以西安城区为中心,涉及西安城区、长安、蓝田、周至、眉县等地。演奏西安鼓乐的社团被称为“乐社”,在周边的区县还被称为“香会”或“水会”。俗派乐社都位于西安市附近的区县乡村,属于“乡村鼓乐社”。“城派”鼓乐社以西安市的城隍庙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大吉昌鼓乐社为代表。“乡派”则以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及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为代表。......
2023-11-23
1986年,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年会”,任常务理事。1999年,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发表《西安鼓乐还需深入研究》,全面总结研究西安鼓乐的成绩与不足。对于长期从事一个具体乐种研究的学者而言,具体分析离不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宏观把握,因为这是共性与个性、微观与宏观的关系。西安鼓乐的内容与形式往往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具体体现。书中不仅有对西安鼓乐研究的深入分析,也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真知灼见。......
2023-11-23
现阶段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保护方案,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保护是条件,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西安鼓乐的生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图11)西安鼓乐如果脱离了民俗、脱离了民间基层,脱离了当地的文化,保护就无从谈起。......
2023-11-23
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鼓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研究,即谱、调、律、器四个方面。西安鼓乐的研究重点也从具体形态拓展到文化价值的讨论,这些论文虽涉及文化内涵,但多偏重于“就价值论保护”的层面,或宏观泛泛而谈,“但结合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来看,仍有许多尚待挖掘之处。因此,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学术再生点,对于该乐种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