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安鼓乐:传统音乐生态的保护与开发

西安鼓乐:传统音乐生态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文化生态,保护是开发的基点,开发则要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5]西北地区不仅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样式众多的传统音乐文化,还有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传统音乐生态系统。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建立协调的音乐文化生态,是西部大开发的应有之义。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曾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安史之乱之后,西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悄然向东南地带转移。从此地处内陆的西北成为了落后、荒凉的代名词,但几千年历史风云的激荡造就了它生生不息的文化源脉。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阶段消除贫困,平衡东西部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我们认为,所谓的贫困,只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上的落后,西北的文化并不落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似乎很沉重,很顽固,实则很发达,很博大,它随时都潜移默化地给予我们以影响,也随时都潜移默化地吸收着外界的影响;所谓的开发,应该是立体的,它不仅包括经济的开发,也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二者是一个平行发展的整体。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文化生态,保护是开发的基点,开发则要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社会的进步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生态的保护,艺术文化的发展,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等方面都很落后的话,其不仅不是一种进步,还很可能是一种破坏和退步。”[5]西北地区不仅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样式众多的传统音乐文化,还有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传统音乐生态系统。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建立协调的音乐文化生态,是西部大开发的应有之义。我们一方面要发展它的经济,繁荣它的市场,另一方面要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艺术生态的平衡,对于一些已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艺术生态要加以修复和再造,甚至重新发掘。传统音乐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冲击下,正在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因此,要像保护物种多样性那样保护西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像关注自然生态那样关注西北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一种音乐文化生态,或具体的一个音乐品种是否能够存在、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平衡系统的内在机制是否健全,如果系统内部因素遭到破坏,音乐品种就会发生改变,要么变化发展,要么走向消亡。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民间大型吹打乐——西安鼓乐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今能够演奏古乐的专业团体只有一家,唯一掌握有成套古乐的艺人——赵庚辰也已去世,流传下来的古乐曲子有2000余首,能演奏的也只有四五十首,为什么在音乐界有崇高地位的古老乐种却在一步步走向消亡?思考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是其传统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鼓乐处于关中平原,流行于西安市区及沿终南山一带市属各县,距城市较近,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生态容易受到侵染而变化,虽然自然环境并未有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古老的音乐传承也就很自然地面临着危机,原来的文化生态平衡关系逐渐瓦解,传统音乐文化生态开始解构,原有的音乐品种逐渐变化或消亡,而新的文化生态正在酝酿,新的音乐品种正在重构,经过长期的涵化、调适,逐渐趋于平衡,形成新的音乐文化生态。虽然音乐文化生态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仍然要呼吁抢救和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那是因为华夏各个民族的很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或称无形文化)遗产(音乐即是其中之一),更是民族基本识别的标记,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尤其值得我们加以保护。音乐文化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财富。音乐文化生态是音乐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甘肃、青海的“花儿会”每年约有92处,会期主要集中在农历五六月,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结构是一种高度密集型,尤以临潭、康乐地区每年一次的传统音乐盛会——莲花山花儿会最为著名,不仅吸引了相邻的地县的百姓,甚至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川、青两省。那里自然风光优美,六盘山,祁连山,日月山,岷山包围起来的封闭地带,景色优美,森林、草原、河谷、山峦比比皆是;社会环境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多民族杂居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融汉藏及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富有特点,通过人的特定的价值取向选择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城镇经济欠发达,戏曲、说唱的品种匮乏,当地人把口耳相传的民歌特别是山野歌曲视为最亲切、最方便、最能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品种,人们通过歌会为载体,以歌唱为表达方式,放情山水,寄情自然,憧憬理想,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性的文化选择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融合,形成今天独特的音乐文化生态系统。在我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品种中,某种音乐品种分布得愈是密集,就愈能说明它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土壤之间有很强的共融性。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倘若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其利用也就无从谈起。而保护又是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开放性的保护,逐步调整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传统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转型时也就找到了新的平衡,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成为民族经济的障碍,反而使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西北音乐文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商品经济的介入必然导致音乐文化的转型。保护和传承并非要把该地区的人民与现代生活隔绝起来,而是通过转型使当地人民适应工业文明、都市文明;通过创新和开发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品位,在保留自身文化特制的同时享受到现代文明。关于云南的纳西古乐,我们不去追问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它通过整理、挖掘和创新后走向了世界,如今只要到云南旅游的人必去丽江,到了丽江的人必听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成了为当地的文化品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保护和弘扬了传统音乐文化,又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一种促使平衡的发展,任何单一的追求都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因此,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平衡的发展,在音乐文化生态的整体中各个局部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