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近日,王晓平教授寄来他同另一作者合作完成的乐种研究成果《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请我写一篇序言。我想,一来或许是我曾有过一段传统乐种研究实践,二来可能是对他的学术经历和研究状态比较了解,所以就直接将出版社的校样稿寄来了。事到如此,“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从一个同道读者的角度,将作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本书样本读后的一些认知和思考,作一介绍和小结,将之充之为序。
这部著作涉及的对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传统“乐种”。而乐种,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中是一个历史久远、品种多样、不断变异的客观存在。过去,我们将之视为是一个个相对恒定的音乐品种实体,每个品种实体都包含着从久远年代传承下来的若干具有地域音乐特色的成套作品,如众所周知的十番锣鼓、江南丝竹、潮州丝弦、河北吹歌、河南牌子曲之类,其实,它们的内容和价值,远比仅仅作为“音乐实体”演奏对象时的状态要丰富、复杂及活态许多。近几十年来,在诸多学界前辈、同仁的关注和努力下,有很多研究成果问世,其乐种对象所指也在相关理论框架中渐趋清晰,至今似乎已经可以在概念上暂做归纳:所谓“乐种”,就是那些“历史传承于某一文化区域或某一文化阶层内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丰富传统曲目、典型音乐形态、序列表演程式,并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乐曲演示和音乐演绎而与其他器乐演奏样式风格和特征相区别的一种类型化器乐演奏种类。”而本书所涉对象“西安鼓乐”,就是此类乐种中很有影响、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地方品类。
本书两位作者,长期在西安工作,可谓是关注“西安鼓乐”研究的晚学。其中王晓平教授虽然现在就职于海南师范大学,但在西安曾有过较长的教学和田野工作经验。据我所知,他关注“西安鼓乐”已有十余年历史,从2005年开始至今,时有一些相关文化环境、田野考察、乐人访谈及同人成果评述等论文发表。如《西北地区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及发展趋势》(2006)、《论西安鼓乐的保护》(2006)、《生命为鼓乐燃烧——李石根西安鼓乐研究寻踪》(合著,2012)、《传统香火在民间延续——西安鼓乐民间艺人田孝梨访谈录》(合著,2014)等。这些成果,都可以视为是本书作者前期考察和研究的基础性铺垫,而有些篇章经其修订,已作为新的章节出现在本书之中。
有心的读者,也许会同我感知相类,本书是一部通过乐种生存状态考察归纳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来阐释其保护与实践经验的著述。
由于西安鼓乐历史久远,环境特殊,乐社多种,曲目丰富,其研究成果在乐种学领域起步较早、分量不轻。20世纪50年代初,有杨荫浏先生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和西安当地学者的基础性调查;80年代以来,有李石根先生编《西安鼓乐全集》八卷本等成果完成;进入21世纪以后,更有多位专业学者对其系统构成分别进行多侧面研究,成果颇丰;至2009年,李石根先生倾其一生精力的《西安鼓乐全书》五卷本正式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些成序列、相关接续的不同阶段性的成果,确实值得晚学予以归纳、总结、评述和再研究,只要读者和学习者能够从这种汇总式研究测评中,获得一些相关知识、启迪一些心得体会和体查一些得失经验,进而对中国传统乐种的保护与实践,产生一些更深层的思考和认知,不啻是本书价值所在。由此也就可以说,对已有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经验积累,再进行综合评估和测评,当也是相关对象保护与实践现实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西安鼓乐的区域文化特征、现存鼓乐社和艺人状态、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前期学人众多研究成果、著名学者和传承人李石根研究经历及著述等,作者在本书中,都有尽其个人见识和能力的多点式梳理和述评,由此可以表明:这一乐种的保护与实践工作已经在各个方面展开,且成绩斐然,故这里我没有必要再进行重复性描述。但作者对相关乐种保护与实践现状所进行的得失反思和意见发表,击中时弊,给人启发,在这里有必要予以呼应并着重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当下保护与实践的经验总结,迫切需要从正负两方面结果来加以测评,并且应当将负面结果与影响更充分地加以揭示,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只走“报喜不报忧”老路,不要浪费国家的文化资源和相关人员的精力。事实上,当下所谓众多的“保护与实践”,其结果不少属于负面,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但当下仍然有人和单位还继续在做。亦如作者所指:“创造出来的‘新乐’,一夜之间就变成被理论所强调保护的那个‘古乐’了。”“如此,被保护的对象就变成了‘新乐’,而应得到保护的真正‘古乐’反而得不到保护”,就是这种负而表现之一。冯骥才先生在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曾经强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它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它的原生态。”笔者非常赞同这种不能将当下新创或所谓仿古类型充作是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而将真正历史传承下来的原生态文化遗产摈弃而不顾及的见解。我们确实需要将“遗产”与“创新”加以区别,须知前者需要的是保护,后者需要的是支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www.chuimin.cn)
二是需要修正或调整某些旧有的和不正确的保护与实践观念和方法。如将保护与实践视为是一种政绩,迎合官员意志来运作;或视为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的名片,按商品属性来打造;或视为是可随意创新成纯鉴赏性作品,仿专业技术水准来拔高……诸如此类。其实,对于民间性、民俗性的传统音乐来说,真正切合实际和符合运行规律的思路和方法,则应当是让传统乐种或其他传统音乐类型,回归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之中,促其真正成为当下民众生活的一种方式,回到传统乐种或其它传统音乐类型生存的原点。如果某些传统乐种或其它传统音乐类型,已经不可能成为民众现实生活领域的一个活态部分,那么它就应当进入民众历史生活领域做博物馆式的固态保存。
总之,阅读本书的过程,使我在传统乐种乃至其他传统音乐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又陆续产生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知。
诚然,本书读后,笔者也还有一点不够满足的意味,这或许可以说是我认为的不足:作者虽然对西安鼓乐这一乐种遗产,从所观察和经历过的保护与实践过程、成效、成果、不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点式测试和述评,同时还结合个人相关田野考察实践和研究成果,展示出与此乐种相关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但作为一部专题性较强、主题指向明确的著述,仍然感觉在总体内容和结构上,还残留着已有研究、述评成果的组合汇集痕迹。倘若作者能够将“保护与实践”主题全方位贯穿,章节和内容做更有逻辑的关联,也许这种“组合汇集痕迹”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避免。
诚望作者,持续进取,在传统音乐遗产保护与实践领域,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2016年2月26日
写于海南琼海万泉河畔
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与实践的文章
西安鼓乐,虽然流行民间年代久远,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浸润,因时光流逝发生了变异。西安鼓乐的谱式,属俗字谱,属于“燕乐半字谱”系统。从现存乐社使用的乐器、演职人员组成、风格特点及公用考察。然而,对乐种的传承来讲,乐社的生存是最为根本的基础。乐社是鼓乐实践、传播、传承的基地,是完成民俗行为的承载者和平台。......
2023-11-23
西安鼓乐流布于西安城区及其周边,乐社活动以西安城区为中心,涉及西安城区、长安、蓝田、周至、眉县等地。演奏西安鼓乐的社团被称为“乐社”,在周边的区县还被称为“香会”或“水会”。俗派乐社都位于西安市附近的区县乡村,属于“乡村鼓乐社”。“城派”鼓乐社以西安市的城隍庙乐社、东仓鼓乐社和大吉昌鼓乐社为代表。“乡派”则以周至县的南集贤东、西村乐社及长安区的何家营鼓乐社为代表。......
2023-11-23
现阶段关于西安鼓乐的保护和发展,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保护方案,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保护是条件,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西安鼓乐的生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图11)西安鼓乐如果脱离了民俗、脱离了民间基层,脱离了当地的文化,保护就无从谈起。......
2023-11-23
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鼓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研究,即谱、调、律、器四个方面。西安鼓乐的研究重点也从具体形态拓展到文化价值的讨论,这些论文虽涉及文化内涵,但多偏重于“就价值论保护”的层面,或宏观泛泛而谈,“但结合民族音乐学的新发展来看,仍有许多尚待挖掘之处。因此,开辟其新的研究途径,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学术再生点,对于该乐种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3-11-23
由于靠近城市,这里的土地原先大部分种小麦,现在已经被经济果树替代。我们8点从西安音乐学院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于10点到达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开发区之一的赵公明财神庙。西村鼓乐社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演出四场,分别为上午10:00,11:00两场,下午15:00,16:00两场。第一家是市内东仓乐社长期入驻大唐芙蓉园,第二家便是南集贤西村乐社入驻周至县赵公明财神庙景区。还需进一步观察。......
2023-11-23
陕西省歌舞剧院:《仿唐乐舞》;安志顺:《鸭子拌嘴》,民族打击乐;曲云:《香山射鼓》,筝曲;杨洁民:《绿腰》,琵琶曲;饶余燕:《骊山吟》,民族管弦乐音诗;饶余燕:《玉门散》《雨霖铃》《鼓段魂》,民乐合奏;饶余燕:《黄陵随想》,筝与乐队;吉喆:《秦·兵马俑之声》,民族管弦乐合奏;李石根译谱、王迪填词:《送人之军》《无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石根译谱、王海天填词:《终南山》《忆江南》,无伴奏合唱;李石根......
2023-11-23
武文斌编著:《西安鼓乐曲选》(壹),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20世纪中叶以来,有不少的学人、同好深入民间乐社体验、探究,为摸清这一乐种的脉络、内涵、形式及其作用,耗费了毕生的精力。该书对西安鼓乐曲式结构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较为完整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以及传统乐种的研究也具有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参照意义。......
2023-11-23
一批以专门研究西安鼓乐的学术机构相继建立,例如,1980年西安音乐学院成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其重点研究项目为长安古乐研究,由雷家駪、冯亚兰负责,1985年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长安古乐学社”。2008年,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下设西安鼓乐研究所等。《长安鼓乐研究论文选集》[4]《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5]以及《西安鼓乐研究综述》[6]等文已做了详细的归纳与梳理。......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