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珞珈野火集》序言-珞珈野火集

《珞珈野火集》序言-珞珈野火集

【摘要】:元镐是有才华的,他的中篇小说《襄河一片月》获得过武汉市芳草文学奖,中篇小说《这里真有过风流》获得武汉大学文学创作成果一等奖。这次送来的反映海峡两岸亲情、友情、爱情的长篇小说《红肚兜》书稿,洋洋洒洒,纵横捭阖,近40万字,更是元镐将近40年文学创作经验积累的成果,是他关注海峡两岸关系、思索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心血结晶。这既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的期盼,也是《红肚兜》这部小说的主题追求。

1984年3月,武汉大学向国家教育部递呈了关于请求试行插班生改革的试点报告,为此事,我三次进京并有了结果。1985年秋,首届92名插班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珞珈山校园,这其中就有周元镐。他当时刚过而立之年,是中文系首届插班生的班长,同时也是当年武汉大学“白校徽”文学社的重要成员之一。

后来,我听说元镐的处女作《风筝飘飘》发表在1977年第4期《人民文学》上。1977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说这一年值得纪念,不仅仅是因为刚刚结束十年“文革”,思想文化上的拨乱反正刚刚开始,主要是因为这一年恢复了高考,这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件大事。它告诉人们,冬天过去了,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的又一个春天就要来了。虽然我一直在教育战线工作,但我也十分关注文化、关注文学,所以对我们的“国刊” 《人民文学》并不陌生,并且认为凡是能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的人都是不得了的人,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大作家。可惜《人民文学》在“文革”时期停刊10年,直到1976年1月才复刊。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曾在几年间发表了巴金、曹禺、丁玲、魏巍、徐迟、姚雪垠等名家的作品。元镐的《风筝飘飘》居然和中国许多文坛老宿的文章共同发表在一个刊物上,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记得那个短篇小说写的是抗日时期,乡野儿童利用放风筝帮助新四军民兵发放传单参加抗日的故事,很有想象力,很有趣。我还听说,《风筝飘飘》后来被全国几乎所有省市的美术出版社改编成了连环画册出版。1979年,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册,就由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在全国发行了一百多万册。想一想,在那个文化生活还相对贫乏的年代,数千百万册《风筝飘飘》连环画肯定陪伴了一代人的童年,成为一代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元镐的幸运。

元镐是有才华的,他的中篇小说《襄河一片月》获得过武汉市芳草文学奖,中篇小说《这里真有过风流》获得武汉大学文学创作成果一等奖。元镐的创作是勤奋的,他从武大毕业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天下》、中篇小说集《无字的花圈》。这次送来的反映海峡两岸亲情、友情、爱情的长篇小说《红肚兜》书稿,洋洋洒洒,纵横捭阖,近40万字,更是元镐将近40年文学创作经验积累的成果,是他关注海峡两岸关系、思索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心血结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陆与台湾原本同根,但60年前那场兄弟之间互相厮杀的战争却使父兄分离、母子分别、夫妻分散、兄弟相隔。60年过去了,子恋母、母望子,兄盼弟、弟思兄,乡音依旧却华发两鬓。不奇怪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狭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不奇怪大陆领导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发出的感慨,这幅元代的名画命运本已多舛,差一点被全焚为吴洪裕殉葬,抢出来的两段还不能合璧,而现在的《剩山图》在浙江省博物馆,《吴用师卷》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把祖国喊作母亲,当她看到兄弟因相残而分离,看到大家庭不能团聚,心中该是何等痛苦!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负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元镐一直深入地思索着中华民族的团结问题,思索着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当然,这也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都在关心、思考的问题。以文艺形式表现中华儿女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与呼喊,元镐不是第一个,但以长篇小说形式,以《红肚兜》这个既具中华民族特色又具文学意象的服饰为载体,以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切口,大视角、大跨度地表现国共两党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展示从抗战胜利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表现海峡两岸血水相融、同根同源、“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宏大主题,还不多见。(www.chuimin.cn)

如同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一样,母亲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每每提到母亲,我就会想起那位出身贫寒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关于母亲的一段话:“无论我现在怎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而且已经伴随了我一生。”是的,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阅读《红肚兜》这部书稿时,我经常被书中那个美丽、善良、温和、隐忍、博大而又韧性万分的母亲“韩孝年”感动,有时甚至老泪纵横、唏嘘不已。应该说,塑造出“韩孝年”这个伟大母亲的形象,是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这个母亲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祖国“母亲”的伟大形象。在母亲那里,在伟大的母爱那里,没有阶级,没有仇恨,没有政治分割,没有政见分歧,所有的儿女都是母亲用血肉亲情关心、呵护的对象,所有的儿女都能够沐浴母亲的光辉。子女之间的任何不团结乃至仇恨与分离都会让母亲流泪、心滴血。由此想到,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一个中华民族,无论共产党国民党,无论是大陆人、台湾人,都是炎黄子孙。为了母亲的心愿和微笑,为了母亲不再流泪流血,兄弟间应最大限度地消除分歧,增进共识;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尽快携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既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的期盼,也是《红肚兜》这部小说的主题追求。

秋风渐凉,东湖听雨。师生情笃,秉烛而读。亦读亦思,随感而发。是为序。

(本书于2013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