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的意义

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的意义

【摘要】:写信者是周治南教授,书稿是《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值得称道的是,周治南先生率先编撰出了《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填补了这个学科领域的空白点。《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可以作为某些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的教科书,通过试用使之日臻完善。《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以世界文明发展为主线,熔中西文化精髓为一炉。

2011年11月中旬,武汉大学出版社的聂勇军编辑转交给我一封信和一部书稿的清样。写信者是周治南教授,书稿是《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治南教授在信中写道:“15年以前,我曾陪同《人民日报》龚达发来到您的身边,聆听高论,深受教益。围绕您的一些想法,我们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品质培养的课题思想——‘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意在打造一个厚实的多学科交融的平台,为素质教育加码,给专业课程让路,以利于传播普世价值,推动全球认同,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这部书稿立即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为治南教授的开创精神所感动。这部书稿是他历时10年心血的结晶,真堪为是十年磨一剑啊!无论是从书名、体系结构或是书中的观点,多有创新之处,这是他创造精神的体现,是他为在我国推行通识教育所做的一份贡献!

“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这个命题是完全能够成立的,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学科纵横交错,既不断分化,又不断高度地综合,但系统综合却是主要的趋势。科学上的这种分化与综合,致使在原来一些学科的交叉点或是边界处,孕育或诞生出一批新兴学科,而“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就是这个学苑中的一朵奇葩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时也译成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学习与继承。它的指导思想是“旨在解放思想和精神,避免专门化和做就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不是谋生,而是准备生存”。

在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提到通识教育,但它真正的起源还是哈佛大学的选课制。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在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亲自倡导下,哈佛大学率先实行了选课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实行了选课制。

从选课制到通识教育,大约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带头的还是哈佛大学,它几乎是美国甚至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引擎。1943年,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詹姆斯·科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3个教授组成的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它被称为通识教育的“圣经”。其中阐述了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从而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他们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思想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成功,使得他们的经验迅速地被传播。但是,美国是一个大学高度自治的国家,各大学彼此很少相互模仿,遂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目前,通识教育在美国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哈佛大学模式,哥伦比亚大学模式,芝加哥大学模式,斯坦福大学模式。这些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相互彼此借鉴又互相竞争。例如,哈佛大学强调核心课程的全面性,哥伦比亚大学则侧重“文”与“经”的构架,芝加哥大学重视“整合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出“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和各种价值”的通识课程。

其实,通识教育在中国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学基本上是按照美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当年,蔡元培先生领导北京大学时就反对专才教育,主张“沟通文理”的通才教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明确指出:“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可是,1951年我国进行院系大调整时,提出“一边倒向苏联”,高等教育全盘苏化,以培养专门化的人才代替了通才教育。关于通才与专才之争,几起几落,历时60年,至今仍然扭转不过来。由此可见,那次院系调整的副作用是多么深远,以至于大学专业越分越细,培养人才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至今,专业化教育仍然在我国大学占主导地位,其根源就是实用主义的办学思想,致使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理论研究严重落后的局面。(www.chuimin.cn)

近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不断呼吁实施通识教育,某些大学也开展了通识教育的改革试验。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值得探索和支持,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这项重要的改革实践中来。通过改革实践,进一步端正对通识教育的思想认识,同时解决实施通识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培训等问题。值得称道的是,周治南先生率先编撰出了《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填补了这个学科领域的空白点。《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一书,可以作为某些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的教科书,通过试用使之日臻完善。

《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以世界文明发展为主线,熔中西文化精髓为一炉。概括起来,该书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是传播普世价值,补救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虚脱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左”倾思潮的抬头,心躁浮夸充斥校园,道德沦丧,抄袭和剽窃屡禁不绝,诚信丧失殆尽。针对这种状况,无论是说教式思想灌输也好,还是尊孔读经也好,都解决不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虚脱问题。为了拯救大学人文教育的虚脱,唯有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伦理教育,用以实践证明了的人类文明精髓教化学生,方能够医治这种虚脱症。以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其次是在全球经济大潮中,提高大学生对跨文化价值的辨别、判断和交流的能力。当今的世界,可能是自二战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经济危机四伏,文化冲突不断,局部战事时有发生。作为生存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如果要适应这个世界的环境,必须通过通识教育,了解不同地域、国家、民族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特征、宗教信仰等,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生存之道。

再次是实现学科综合化,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今天,人们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急剧增加,同时又不断迅速地更新和淘汰。面对这样的形势,大学应当怎样教,学生们又将如何学习?治南教授曾形象地说:“知识大爆炸,课堂撑不下,学业咋减负,学科综合化。”实践证明,方法比知识重要,智力比分数重要,能力比文凭重要。通识课程的目的,就是以学科综合化的方式,从知识的整体上进行教学,开阔眼界,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创造学的理论揭示,广博的知识让学生更富有创造性,而狭窄的知识是不利于创造的。

《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但只是通识教育的一门课程,还需要有多门课程相配合。例如,哈佛大学有名的通识课程有《正义论》《文化与信仰》《审美和诠释》《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等。又如,台湾傅佩荣先生讲授的《哲学与人生》,就是台湾大学最受欢迎的最佳通识课。需要指出的是,通识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前进,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和内容。根据国际经验,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是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因此,我国大学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通识课程,编撰出有新意的教科书,以满足大学通识教育的需要。

我是通识教育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出于这种情怀,故写了以上的赘言。是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