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师恩浩瀚》序言:珞珈野火集书摘要

《师恩浩瀚》序言:珞珈野火集书摘要

【摘要】: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阅读了《师恩浩瀚》书稿的内容简介、前言、后记和部分篇章,特别是有关武汉大学的第五篇。在我浏览了炳延先生的《师恩浩瀚》书稿以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位感情丰富和知恩图报的人,这一点贯串在书的始终。读《师恩浩瀚》有感,特写了以上一段文字。

2012年12月3日,我收到由校长办公室转来的一封特快专递邮件,是由湖南省益阳市寄来的,随信附上了刘炳延教授和陈文和先生主编的《中国管理学》一书及《师恩浩瀚》打印书稿。由于信件没有具体地址,几经转手,到我手上已有一周多的时间,真是快件不快呀!

打开邮件后,其中有湘潭大学管理学院退休教授刘炳延先生的手书,他自称是我的学生。从年龄上来看,我们的学历相差10年,从广义上说勉强可以算是师生关系。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当属校友关系,先后同为武汉大学的学子。信中炳延说在校听过我的报告,我想大概是1963年秋天,他是刚入校的新生,而我是被当时苏联驱赶回国的“返修战士”。按照学校的安排,我在全校做过“返修报告”,兴许这次报告使他对我有些印象。再后来,我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而他也于1983年被调到湘潭大学任教,我们又同在大学工作,遂又成了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同行。

岁月蹉跎,转眼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而炳延教授也逾古稀之年。但是,知识分子大多是退而不休的人,他们都仍然量力而行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工作。这不,炳延教授的新作《师恩浩瀚》,就是他退休后以一种新的方式为教书育人所做贡献的表现。

在来信中,炳延教授提出:“不知能否抽暇为学生拙作写一序言?”我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更何况我们既是校友又是刘氏宗族的子孙呢!近一个多月以来,由于各地校友都在为我的80岁生日进行张罗,我不得不先后到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参加他们的联谊活动,深感疲倦。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为炳延教授的新作写一篇感言。

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阅读了《师恩浩瀚》书稿的内容简介、前言、后记和部分篇章,特别是有关武汉大学的第五篇。浏览以后,感觉到这是一本值得出版的传记,故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从教书育人和成才的规律看,我认为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是立志永远不嫌晚。炳延教授本是学图书馆学系的,该系在“文革”以前全国仅有两所大学设有,北有北京大学,南有武汉大学,因而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学生素质较高。炳延大学毕业后,由于尚处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先在部队农场接受锻炼,后又在广西玉林地区工作了10年,直到1983年才调到湖南湘潭大学任教。这时炳延已是42岁的人了,大学毕业也已有16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了。但是,炳延先生凭着厚实的业务功底,转入到大学管理学的学术领域,而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30年的时间里。他在管理学领域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计300万字,实属难能可贵!这就证明了人才学上的一条规律:只要胸怀大志,立志永远不会嫌晚。这种事例在科学文学艺术领域不胜枚举,例如齐白石先生27岁开始拜师学绘画,37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学诗文,57岁当“北漂”(到北京闯荡),结果却成了集书法、绘画、诗词和金石为一身的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又如荷兰文森特·凡·高,幼时遵父命准备做一名传教士,从27岁开始学画,37岁逝世,在短短10年的生涯中创作了800多幅油画,成为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在世界拍卖价格最高的14幅画作中,凡·高就占了4幅,实属罕见。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每一个有志成才的青年们学习借鉴的。(www.chuimin.cn)

其次,学会感恩是美德。在我浏览了炳延先生的《师恩浩瀚》书稿以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位感情丰富和知恩图报的人,这一点贯串在书的始终。他从人生的第一个蒙师——父母开始,到小学的缪菊初、孙曼苏,初中的班主任石珉、丁南,高中校长吴晓霞和岳阳一中的刘大杰、刘大年、刘大栋三名师,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孙冰炎、邹鸿斌等,都成了他笔下感恩的对象。我也从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人要永远记住别人对你的恩德,感恩是一种美德;同时要忘记别人欠你什么。你为他人所做的一切,那都是自觉自愿的,爱是奉献,不是交换,更不是索取。只有这样的人才算得上一个高尚的人!

再次,博闻强识最重要。所谓博闻强识,就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我阅读了炳延先生的书稿,不能不为他广博的知识和极强的记忆力而叹服。他的回忆录,时间跨越百年,从小学到大学及至今日,时间也有50多年,可是他对所经历的事件和人物,都记忆得清清楚楚。这是一种能力,是成才和做学问的基础。科学史表明,绝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天才,任何发明创造成果都是建立在大脑存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因此,每个青年都要划清增强科学的记忆力与死记硬背的区别,博闻强识是成才的基础,这是炳延教授的经验,也是每一个杰出人才成功的共同规律。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目的是总结自己人生的经验与教训,告诫后人,少走弯路。写传记的大多是老年人,而读传记的可能多为青年人。作为阅读传记的青少年,你们应当抱着独立思考和分析批评的态度,千万不可对老人有盲目迷信的思想。中国的未来和科学事业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清朝郑板桥在《新竹》一诗中说得好:“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因此,我们这些老人都要成为开明人士,要自觉成为扶持青年人的“老干枝”!

读《师恩浩瀚》有感,特写了以上一段文字。是以为序。

(本书于2013年8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