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管理者必备修养加强自身发展

教育管理者必备修养加强自身发展

【摘要】:类似的不当言论,媒体上可谓比比皆是,应当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和自身修养。能否做到这一点,涉及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自身修养问题。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牢固地树立效益意识,做一个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办事拖拖拉拉,这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代序)

2014年12月下旬,武大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和陆晗昱女士来拜访我,介绍了他们编著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的情况,意欲请我为该书写一篇序言。我浏览了书稿的大纲,它是一部包括有50多位作者论文的汇编,全书有38万字左右,内容广泛涉及理论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思想教育、管理探索等。我的第一感觉是,历史学院的教育管理者们热爱学习,人人关心教学改革,大家都重视教育管理研究,这无疑是非常好的风尚,值得在高校大力发扬。

现代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要办好一所大学,又必须建设三支队伍,即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他们犹如大学建设的三个方面军,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军的配合,是绝对不能办好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的。

何谓教育管理者?所谓教育管理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上面三支队伍都属于教育管理者,因为他们都是为大学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从狭义上说,教育管理者是指包括校长在内的各级别的行政管理干部,他们在大学的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分别掌握着各级行政工作的决策权、资源分配权和管理权,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工作作风将决定学校工作的效率甚至成败。因此,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就是非常重要的,唯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方能满足现代大学管理的需要。

坦率地说,目前在某些大学的教育管理者中,有不少人的素质是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这与他们不重视学习和不注意自身修养不无关系。我从媒体上得知,有些大学领导人提出,大学应当培养顶天立地的人才。看后令我感到惊讶,这既不是规范的教育术语,也是不实事求是的。什么叫顶天立地的人才?古今中外有哪些大学培养出过顶天立地的人才?现在有一种“流行病”,似乎口号喊得越响亮,学校的机构设置的规格越高,越能显示出大学的水平。南方某大学党委书记提出,大学需要培养既能进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的人才。这完全是信口开河,经不起推敲,也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什么叫进得厅堂?那不就是酒店的大堂礼仪小姐吗?再说下得厨房,不就是当厨师吗?这是一个烹饪中专毕业生就能够胜任的,何须培养大学生呢?类似的不当言论,媒体上可谓比比皆是,应当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和自身修养。

那么,怎样加强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呢?首先是加强学习,学习教育学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必修课。教育管理者有别于政府的公务员,不懂教育学怎么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呢?人们似乎有一种误解,以为担任大学领导的人,自然就懂得教育了,当教师的人也是天生就懂得教育了。从我的大量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大学领导人,根本就没有研读过教育经典著作,也从来写不出一篇教育的论著。他们只是满足于阅读上级的文件、报告,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样怎么能够成为教育家型的大学领导者呢?

陶行知先生90多年以前,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他所说的两种人就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唯有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够称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看来,我国大学问题丛生,目前我国没有世界高水平的大学,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缺少一批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是教育家,但他们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必须通过学习教育名著,自觉地进行教育改革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方可以成为教育家。可惜,现在有不少的大学教授,都未能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不少教授也在为子女择校而奔波,宁肯请家教,也不肯承担教育子女的应尽之责。某师范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她教育自己儿子的方法,就是让他一遍又一遍写字、做作业,稍有不顺,就责骂儿子脑子笨,轻则拧耳朵,重则打骂。这哪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作为?这说明她虽然身为副教授,但她基本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这样的教师既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教育好学生。像这个副教授的教师可能不多,但不懂教育学的大学教师却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包括学校校长、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能够做好大学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www.chuimin.cn)

其次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克服衙门作风。群众是一个多义词,包含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与之对立的部分人群。在哲学意义上的群众,是指与英雄人物相区别的一部分人群。总之,在某种意义上群众是泛指人民大众,它与人民是同义语。从职能上说,群众是政府或职能部门服务的对象。有没有群众观点,是否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衡量我们是否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

就教育领域来说,群众就是广大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最急迫的问题。近几年,舆论界不断呼吁大学要“去行政化”,这就说明大学中的官本位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大学行政化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官本位化、官僚主义化和大学衙门化。一个教育管理者,无论其职务高低,都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绝不能有任何特殊化的思想,应当老老实实地地做一名人民的公仆。能否做到这一点,涉及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自身修养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思想品质,方能尽到一个管理者应尽的职责。

再次要树立效益观念,做一个有效的教育管理者。管理既是服务,又是解决问题,必须把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当今,经济和技术领域里的竞争异常激烈,效益将决定事业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牢固地树立效益意识,做一个有效的教育管理者。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树立时间观念,时间就是效益。古人教导:今日事,今日毕。这说明古人也是非常讲究办事的效率的,更何况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呢?办事拖拖拉拉,这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第二,必须树立改革与创新的意识,做改革试验的躬耕者。如果讲效益,那么改革和创新就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最高的效益。当前,为什么教育改革止步不前,是因为怕冒失败的风险,教育管理者应当做改革的带头人。

第三,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应当敢于承担责任。我们不能以“研究、研究”为借口,这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应当敢作敢为,正确的必须坚持,做错了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于错误的倾向,绝不能随波逐流,让正气和正能量成为主导我们工作的主流。

总之,教育管理者的自身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既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思想。我们应当树立严于律己的态度,时时反省自己的工作,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一所大学如果有了这样一支高质量的教育管理队伍,那么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有了可靠的保障,我们应当为此而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