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一生都带着农民质朴的本色,甚至有些被精神贵族们所不屑的“土气”。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没有靠作秀、卖弄来博取人们的注目,增加人们对他的印象,可是他对最广大人们群众始终如一的炽热感情,对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功勋,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之中,他朴实、勤俭、博学、坚毅的形象将永远扎根在我中华大地,永志千秋。......
2023-08-07
2012年5月下旬,武汉大学工学部土建学院范崇仁教授来访,向我赠送了清华大学孙复初教授撰写的《儿子的呼喊》一书。范教授述说了他的来之不易,他为了打听我的住址,先后向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询问我的住址,都说不知道。范教授生气地对党委组织部的人员发脾气诘问道:“刘校长是老党员,你们组织部为什么不知道,那你们管什么?”最后,范教授还是通过离退休干部管理处打听到我的家址。范教授年长于我,他不辞劳苦由工学部走到文理学部,至少要步行1小时。因此,当我拿到这本书,既为复初教授对教育的热爱精神所折服,也为崇仁教授受托的友情所感动。
尽管我的工作很忙,但这本饱蘸着对慈母和对教育爱心的书还是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写作任务,一口气读完这本特别的书。读后,的确受益匪浅,而且感慨万端。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什么是教育世家。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虽然不乏教育世家,但像斯霞校长这样的教育世家尚不多见。1991年9月,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世家评选委员会评定,斯霞、霍撇征等30户榜上有名。所谓教育世家,都是一家三代以上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孙复初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斯霞老师的长子,他的祖父在苏南创办了一所百年名校,外祖父(斯霞的父亲)在浙江省创办了一所百年名校,他就是在这两个教育世家的熏陶下成长的。他们三代直系亲属中共有10多人从事大中小学教师,而且个个都是优秀的教师。很显然,如果没有先辈们的垂范,没有他们言传身教的感染,教育的薪火是不可能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教育世家中,斯霞校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我敬仰斯霞老师,我之所以在教育改革征途上跋涉不已,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斯霞校长精神的感染。
其次,什么叫热爱教育?没有爱心,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要做到真正热爱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马小平老师因病逝世,他生前曾说过:“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十分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十分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这是一句大实话,是发自肺腑的真言。可是,我们现在当教师的,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拟或是挚爱的事业?据我观察,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并不是多数,而大多数都是为生存才干教育工作的。否则,为什么体罚学生事件禁而不绝?为什么对研究生指导不负责任?为什么把认真搞教学工作看成毁灭自己?为什么把学生当作雇工?为什么与研究生打麻将制定潜规则:只能输不能赢?
但是,从《儿子的呼喊》一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教育的典范,他就是孙复初教授。他在清华大学教坛辛勤耕耘了近50年,受业于他的清华学子多达一万人。他虽然早已退休,但心中仍然装着教育,牢记慈母的教诲:“你们这些做老师的,要去讲,要去喊,要救救在应试教育下挣扎的孩子们。”于是,他就在搜狐网上写博客,以真实姓名发表对教育的系列看法,至今已发表近280篇评论。这该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又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挚爱,没有洞察入微的观察能力,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就不可能对当今我国教育诸多问题分析得那样鞭辟入里。
再次,呼喊到底有什么作用?应当说,《儿子的呼喊》一书,是发自复初教授心底的声音,这既是他慈母的嘱托,又是他对当今教育的诤言。我十分赞赏“呼喊”一词,对于我国万马齐喑的教育改革来说,非常需要呼喊。因为如今我国教育当局和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正如孟子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实在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呀!我们呼喊的目的,就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宣传,把那些仍然置身于教育改革之外的人们唤醒,使他们变得“以其昭昭使人昭昭”。(www.chuimin.cn)
我与复初教授有着同样的使命感,也是在呐喊不止。他说他是一只老杜鹃的啼血,而我也最喜欢宋朝王令的诗句:“子规夜半欲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去年9月,我的自传修订版出版,书名就是《拓荒与呐喊》。其意思是,在任职内,我就是一头拓荒牛,埋头不停地开拓创新;被免职以后,失去了改革的舞台,我就变成了一只杜鹃鸟,昼夜不停地呐喊,希望唤回教育改革的春天。
尽管我们在不停地呼喊或是呐喊,但所起的作用有限。为什么?因为能够站出来呐喊的人太少了,如果我国1200多万的教师,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出来呼喊,都会汇成一股洪流。民心不可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局就不可能再装聋作哑了,兴许能够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这实乃国家和民族的大幸!
我真诚地希望《儿子的呼喊》一书尽快正式出版,相信在这本感人至深的著作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加到为教育改革而呼喊的行列中来,并亲自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我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在我国广阔的教育园地里,开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是为至盼!
有关珞珈野火集的文章
毛泽东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一生都带着农民质朴的本色,甚至有些被精神贵族们所不屑的“土气”。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没有靠作秀、卖弄来博取人们的注目,增加人们对他的印象,可是他对最广大人们群众始终如一的炽热感情,对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功勋,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之中,他朴实、勤俭、博学、坚毅的形象将永远扎根在我中华大地,永志千秋。......
2023-08-07
因为父亲会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继承者,不但继承自己的血脉,也继承自己的风格,甚至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因儿子也会将父亲看作一座大山,在攀登这座山的过程中,吸收山的养料和文化,最终,你将超越这座山——这才是老爸的初衷啊。......
2023-11-17
在这段时间,傅雷与儿子尽量利用时间,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音乐艺术规律和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傅雷在傅聪离家后的第二天,怀着眷恋的心情写下这封信。儿子的成长令傅雷感到骄傲和欣慰。傅雷不仅将儿子看成一名艺术家,更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知己。信中傅雷对儿子谆谆告诫的话语蕴意深刻,表达流畅,使那些原本严肃的话题,显得自然而天真,也使得这封家书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充满了浓郁的家庭亲情。......
2023-12-03
张奉家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是王修亲自照顾直至张奉全家病愈。这是王修晚年写给在外游学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期望儿子能够诸事向善。在信的开头,可以看出王修对儿子的谆谆爱意和殷殷怜情,他对儿子的挂念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一句“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是说除了生命不能舍弃之外,王修可以为儿子做任何事情,这着实令人震撼和感动,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
2023-12-03
新形势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无论采取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其数量都是巨大的。教育部一直很重视职业培训工作,1996年发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认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今后5年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今年5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2023-10-03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建设的先驱。学习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仅为了继承发扬他的思想,同时也要以他的成功之路激励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新一代教育家加快成长。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复苏,黄炎培奋力于职业教育事业,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计。黄炎培先生的思想和行动生前曾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许,老先生逝世40年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2023-10-03
东汉初年,有一个著名将军名叫姚期。由于多年在外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姚期积劳成疾,终于患重病卧床不起。她泪眼朦胧地对姚期哭诉说:“趁你还在,跟皇帝刘秀说说,让两个孩子承袭安成侯爵位可好?这样我们一家也总算有个寄托啊!”姚期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姚舟,一个名叫姚统。姚期对他俩十分爱怜,但家教也更加严格,从不让他们依仗门第任意行事。......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