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镐是有才华的,他的中篇小说《襄河一片月》获得过武汉市芳草文学奖,中篇小说《这里真有过风流》获得武汉大学文学创作成果一等奖。这次送来的反映海峡两岸亲情、友情、爱情的长篇小说《红肚兜》书稿,洋洋洒洒,纵横捭阖,近40万字,更是元镐将近40年文学创作经验积累的成果,是他关注海峡两岸关系、思索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心血结晶。这既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的期盼,也是《红肚兜》这部小说的主题追求。......
2023-11-23
今天上午10时,接到北京陈浩武的电话,他告知我,昨天清晨3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不幸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随后,我接到了于光远先生治丧委员会的讣告:“于光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3年9月30日上午9时在北京医院西门大告别厅举行。”鉴于我年事已高,不便前往凭吊,特向光远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去了一副挽联以示吊唁。
沉痛悼念于光远先生逝世
一身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
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的亚里士多德
后生刘道玉哀挽
同时,我请浩武教授亲赴光远先生的府上,转达我对于光远先生逝世的沉痛悼念!向他的夫人孟苏女士转达我的亲切慰问,并帮我备置一个花圈献于他的灵堂。但是,我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下来,思绪把我带入与光远先生交往的岁月,特写这篇纪念文章,以进一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我与光远先生相识与20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思想解放,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面,对我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表示支持,希望我真正地做一位教育改革者。论辈分,我是光远先生的学生,对他崇敬有加。我特地聘请他为武汉大学的兼职教授,邀请他给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做解放思想的报告,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他从报道得知,武汉有一个叫小津津的智力超常的4岁孩子,他建议把这个孩子招收到武大来,对他进行特殊的超常培养试验。我接受了光远先生的建议,我与光远先生共同对小津津进行了面试,果然他的数学、语文和英语都有超常的表现,有的达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的程度。于是,我们把小津津招收到学校来,但并非外界所报道的是少年大学生。我们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制定了培养的原则和“2-3-2-3”计划。我们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必须循序渐进,可以跳跃,但大的学习阶段不能缺失;二是必须回到儿童世界中去,让孩子在接受智力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享受到儿童的乐趣;三是不能脱离集体,学会与同学和谐共处。所谓的“2-3-2-3”计划,即用两年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任务;用三年完成初中和高中六年的学习任务,用两年完成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任务,再用三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学业。这样,14岁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既是超前的又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国外已有这样的先例。可是,小津津父亲反对我们的科学实验做法,他主张派教授到家中对孩子单独教授,而他动辄以拳打脚踢强迫儿子学习。我们认为他的要求不合理,其方法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在双方僵持了一年多后,不得不终止了对小津津的试验。
1988年2月10日,我被突然免职。春节过后,光远先生亲临寒舍探视。他安抚我说:“地球大也无限,小也无限,何处没有英雄用武之地呢?”接着,他告诉我准备筹备全国科学文化论坛,它是一个集多学科的学者们的园地,目的是进一步开展思想启蒙宣传,以推动我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他希望我积极参加这项活动,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方面多发表意见。(www.chuimin.cn)
光远先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发起和创始人,我作为常务理事,参加了每次活动。光远先生是每次会必到,而每次会上他都有精彩的报告,使与会者受益匪浅。他倡导创办了《方法》杂志,首次提出了科学方法学、聪明学,致力于开发中国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
1996年6月6日,在深圳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师范教育》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会后,于6月9日在深圳的优雅青春世界,举办了《于光远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暨教育思想研讨会》,我与他的学生50多人参加了。在会上,我以《一个经济学家的教育观》做了发言,这篇讲话后发布在当年6月19日的上海《文汇报》,后《中国图书商报》也做了转载。
我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于2005年9月出版。在学生们的建议下,于9月25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座谈会,在京校友和新闻界的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我第一个要去看望的就是倍受尊敬的光远先生,我的学生李为与丈夫沈洪、陈浩武和小儿子刘维东一同去拜访光远先生,那时他还住在史家胡同8号。我把自传亲自赠送给光远先生,真心地请他矫正。这次见到光远先生时,他明显衰老了许多,他的听力不济,坐在轮椅上谈话,我们合影作为纪念。
这是我最后一次拜访先生,以后虽然没有机会再看望他,但我无时不在关注他的情况,包括他的书著和健康情况。自从认识光远先生以后,每年都有他的贺年信,是一份介绍一年工作情况的信,20多年从未间断过,实属难能可贵。我也以礼回赠贺卡,衷心祝他健康长寿!我本指望在光远先生期颐大寿时,再向他表示祝寿,不料他竟然以98岁而驾鹤西去。看来,百岁是一个关口,不少著名学者都没有闯过这道坎,如韩德培(99)、钱学森(98)、季羡林(98)、张培刚(98)、吴征镒 (97)、何泽慧 (97)、吴浩青 (97)、梁漱溟(95)、赵朴初(93)、任继愈(93)、朱光亚(87)等。
我知道光远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是学物理学的,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成为一名知名的学者的。1955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时,他是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时年仅40岁,比胡绳(37)大3岁。他博学多才,除了经济学以外,他在哲学、政治学、管理学、自然辩证法、教育学、科学学、思维科学等领域里都有重大的建树,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中国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
光远先生,您太累了,现在终于可以永远休息了!
安息吧!
有关珞珈野火集的文章
元镐是有才华的,他的中篇小说《襄河一片月》获得过武汉市芳草文学奖,中篇小说《这里真有过风流》获得武汉大学文学创作成果一等奖。这次送来的反映海峡两岸亲情、友情、爱情的长篇小说《红肚兜》书稿,洋洋洒洒,纵横捭阖,近40万字,更是元镐将近40年文学创作经验积累的成果,是他关注海峡两岸关系、思索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心血结晶。这既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的期盼,也是《红肚兜》这部小说的主题追求。......
2023-11-23
去年,我听说马克昌教授生病住进医院,据说是贫血症,医嘱禁止探视,以防止交叉感染。6月23日清晨,我突然获悉,马克昌教授于2011年6月22日19时16分不幸逝世于武大人民医院。马克昌感谢党组织的关心,决心放下包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我被免职以后,马克昌教授在第一时间到我家中表示慰问。噩耗传来,我无比悲痛,借此对马克昌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
2023-11-23
怀念是一种回溯思维活动,它是人所具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情感的特征。2004年4月12日,终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3岁。每思及此,我们都十分感谢刘师傅的帮助,一致称赞他那种老黄牛的精神。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我对刘传道师傅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对体现在他身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十分怀念!2004年4月14日上午8时半,学校有关部门在武昌殡仪馆举行了刘传道师傅的遗体告别仪式。......
2023-11-23
我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句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正是他做学问的成功之道。正是由于我怀有这个想法,所以当学校拟任命他为研究生院副院长时,我明确向他表示不太赞成他出任这个职务。......
2023-11-23
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阅读了《师恩浩瀚》书稿的内容简介、前言、后记和部分篇章,特别是有关武汉大学的第五篇。在我浏览了炳延先生的《师恩浩瀚》书稿以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位感情丰富和知恩图报的人,这一点贯串在书的始终。读《师恩浩瀚》有感,特写了以上一段文字。......
2023-11-23
近日,我收到从广州寄来的一个快件,是《高教探索》杂志编辑部刘第红先生的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书名叫《穿裙子的云》。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有的,特别是在少年儿童时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这就是人们所说天真烂漫的童年。为此,我特推荐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读一读《穿裙子的云》这本书,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有裨益!......
2023-11-23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联合拍制“老故事”系列片,第一个选择的就是武汉,准备拍摄十集《百年武汉》。《百年武汉》涉及面很广,从武汉开阜到洋务运动,从经济到文化教育等。摄制基地是在汉口百步亭,他们考虑到天雨气温低,为不让我舟车劳累,意欲借用武汉大学摄制中心进行采访。同时,文化又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几千年楚文化的精髓,对于武汉地区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2023-11-23
读书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同样的,读书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益智健脑,化解烦恼,净化灵魂,使人的身心更健康。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益处。他的精神令人敬佩,是所有后生们学习的楷模!......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