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6月23日在北京逝世。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收到梁先生的亲笔回函。4月1日,我与李明华同志在木樨地一幢大楼的九层楼上首次探访了梁先生。梁先生给人以一种巨大的人格上的感召力。梁先生遇事豁达,宠辱不惊,什么时候都没有失去心理的平衡,且又事事认真。......
2023-07-25
谢韬先生是四川省自贡市人,194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延安新华总社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编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长等职务。他才思敏捷,著作颇丰,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敢于说真话,率先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构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杰出的代表。
我认识谢韬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们常在一起开会,由于我们都立志于教育改革,所以常常交换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当时武大的毕业生都慕名报考人大的研究生,如曹远征、范恒山、陈章良等。我记得,1984年秋,我借在京开会的机会,特意到中国人民大学参观学习,受到了谢韬副校长的热情接待。当日下午我召集了在人大读研究生的武大毕业生,听他们介绍人大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的体会,对我校借鉴人大的经验颇有帮助。
1985年7月14日,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日本,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中日第一次大学校长会议,代表团团长是北大校长丁石孙,我是副团长。代表团由我国10所大学的校长组成,人民大学谢韬副校长是代表团成员之一。日本参加会议的有40所大学,会议的主题有二:一是讨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二是研讨中日大学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在中日双方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后,中方代表参观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筑波大学以及筑波万国博览会。在访问期间,我与谢韬副校长交谈得最多,他极为赞赏武大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试验,我们都表示今后应加强两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两校文科的优势。
谢韬教授卸任后,并没有退出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他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组建工作。1989年2月底,他从深圳到武汉,住在湖北大学招待所,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组建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武汉分会。我们应邀到湖北大学开会,讨论成立武汉分会的有关事宜,参加会议的还有李成文、冯天瑜、王千弓和张薇之等人。
此后,我们彼此多年没有联系,但无时不在关心着对方。2007年2月底,我将自己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恭敬地寄给谢韬先生,真心希望得到他的指正。4月3日我收到了他的回信,现摘要如下:
道玉同志:
你的来信与文章《论中国教育之改造》已仔细拜读。今天又收到大作《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自白》一书去年我已拜读,是一个老友向我介绍的。对你的改革精神,坚毅奋斗始终如一的精神,至深敬佩。关于当代教育之改造,我也有一些想法和感受,我很赞成你的看法。但困难在于,教育改造在中国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没有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会阻力重重……你和钱老的创造教育思想举步艰难,天天喊素质教育,很多人实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所有教育都在应试教育支配之下,越演越烈。大学生、研究生都是中学和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把大学生捆绑在分数、考试不敢独立思考的学制上。大学已丧失理想、理性思考的光彩。我完全赞成你的改革大一统教育体制的思想,我认为除此之外别无出路。你树立起教改的旗帜,人们会凝聚力量的。(www.chuimin.cn)
我心里清楚,并不是我在教育改革上做得好,而是谢韬先生对我励志教育改革的支持,因为我们志同道合。在我国,改革本来是艰难的,励志改革者更是凤毛麟角,所有我们需要互相鼓励和支持。
再后来,我听到谢韬先生不幸患脑溢血,这是2009年1月8日发生的。当我得知这一不幸的信息后,我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儿子谢小庆打了电话,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可是,谢韬先生一直没有苏醒过来,在阴阳两界苦苦支撑着。谢韬先生毕竟是历经坎坷的人,他与死神抗争了一年十个多月后,于2010年8月25日上午9点零5分停止了呼吸,享年89岁。
我在北京有很多学生,他们把谢韬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告诉了我,我立即给小庆打了电话,表示了我的悼念。后来,我从作家胡发云处知道了小庆的电子邮箱,我又发去悼念信和挽联。我写道:“当我惊悉谢韬先生不幸逝世后,深感悲痛!近年,一些富有思想的老年知识分子陆续仙逝,让人感到十分沮丧。但是,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不会消失的,会继续影响中国的民主进程,这是坚信无疑的。”并随信发去一副挽联:
沉痛悼念谢韬先生
民主斗士历经坎坷铮铮铁骨垂千秋
自由思想冲破樊笼改革自有后来人
有关珞珈野火集的文章
梁漱溟先生6月23日在北京逝世。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收到梁先生的亲笔回函。4月1日,我与李明华同志在木樨地一幢大楼的九层楼上首次探访了梁先生。梁先生给人以一种巨大的人格上的感召力。梁先生遇事豁达,宠辱不惊,什么时候都没有失去心理的平衡,且又事事认真。......
2023-07-25
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去年,我听说马克昌教授生病住进医院,据说是贫血症,医嘱禁止探视,以防止交叉感染。6月23日清晨,我突然获悉,马克昌教授于2011年6月22日19时16分不幸逝世于武大人民医院。马克昌感谢党组织的关心,决心放下包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我被免职以后,马克昌教授在第一时间到我家中表示慰问。噩耗传来,我无比悲痛,借此对马克昌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
2023-11-23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王韬民本学说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二)强调"民"决定民族的强弱。国之有民,亦犹人身之有元气也"。富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问题。......
2024-08-06
回陕西后组织有进步思想的青年进行革命秘密活动。仲三坚贞不屈,一口咬定他是约严共谋反清大事的。严孝全为仲三摆宴饯行,并送以盘费。同年5月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祝绍周卸任离陕之前,省及西安市以社会团体名义开会欢送,并以金钥匙相赠,邀仲三参加,他虽几经被邀请却拒不赴会。新中国建立后,李仲三曾任陕西省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2023-09-18
石泉教授治丧委员会:石先生是一位正直的学者,他的道德文章,为晚辈景仰。石先生一生关怀国事民瘼,奔走呼号,体现了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入世精神。后来,我在人文学院服务期间,曾多次到府上或医院看望石先生。石先生总是不安,怕耽误我们的时间。石先生对我与同仁谈话,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最关心的是历史一级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史学界的地位问题,这是他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石先生走了,他的人格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2023-07-25
今天上午10时,接到北京陈浩武的电话,他告知我,昨天清晨3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不幸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沉痛悼念于光远先生逝世一身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的亚里士多德后生刘道玉哀挽同时,我请浩武教授亲赴光远先生的府上,转达我对于光远先生逝世的沉痛悼念!论辈分,我是光远先生的学生,对他崇敬有加。春节过后,光远先生亲临寒舍探视。......
2023-11-23
孙中山先生这次来北京,下榻在现在的张自忠路北的一所宅子。将孙先生安排在顾府居住,是有两方面考虑。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住进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2月24日,护士发现孙中山的病情每况愈下,于是劝告众人尽快为先生料理后事。当时孙中山对自己的身体还有自信,因此并没有签字。1965年全国政协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房间,辟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
2023-10-17
相关推荐